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东亚“10+3”合作机制发端于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作为东亚区域合作的主渠道,其产生并非偶然,背后有着深刻的经济和政治动因。首先,亚洲金融危机为东亚“10+3”合作机制的产生提供了契机;其次,全球范围内地区主义的蓬勃发展是该机制建立的外在推力;再次,东亚各国日益增长的共同经济利益是该机制建立的根本动因;另外,政治安全角度的考虑亦是该机制建立的重要动因。经历了十几年的发展,东亚“10+3”合作机制已经发展成为东亚区域合作的主渠道,包括领导人定期会晤机制在内的一系列对话机制已经建立并完善,机制内合作的深度和广度有了很大提升,合作议题也大大拓展,已经涉及经贸、货币金融、卫生、能源、交通、技术、环保等各个领域,形成了宽领域、多层次、全方位的合作格局。与此同时,区域外其它地区合作机制相比,东亚“10+3”合作机制还仅仅是一个松散式、非正式性的多边对话合作机制,组织架构和制度建设还相当滞后,仅仅处于区域合作的初级阶段,这一态势与全球范围内地区主义的蓬勃发展是不相称的,与东亚各国蓬勃发展的经贸和人文联系也不相称。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东亚“10+3”合作机制没能向更高层次发展呢?这是需要学界亟待解决的一个难题。对于这一问题学界已经开始予以关注,并提出了很多建设性的观点。例如,东盟的主导权发挥问题、中日之间政治隔阂问题、机制内成员国的权力竞争问题、美国因素的影响、与地区内其它合作机制的协调问题等。但值得注意的是国内学者大多把东亚“10+3”合作机制的研究纳入到东亚区域合作的整体框架之中,缺少针对给机制建设制约因素的集中阐释,这需要我们做进一步的研究。本文将从新现实主义、新自由主义和建构主义三大理论中剥离出三个关键词:权力、利益和观念,并以此为视角来探究东亚“10+3”合作机制建设的制约因素,以期能从多维视角更加全面的分析导致东亚“10+3”合作机制发展水平低、制度建构落后、合作难度大的问题,并提出解决这些问题的战略选择。沿着这一思路,本文共分为五部分,第一部分为导论。第二部分为国际机制基本理论,这是本研究的理论基础。第三部分为东亚“10+3”合作机制概述,本章为我们东亚“10+3”合作机制发展的现状及特点。第四部分为东亚“10+3”合作机制建设的制约因素,这是本文的核心。第五部分为东亚“10+3”合作机制建设的战略选择。针对第四部分提出的制约因素,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通过以上五部分,本文认为公共产品的缺失、战略利益的分歧和缺少地区认同是影响东亚“10+3“合作机制建设的制约因素,并一一提出解决这些制约因素的战略选择:强化中日协调并为机制建设提供公共产品,加强东亚自贸区建设及政治安全领域合作,推进东亚各国经济联系和文化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