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季威克直觉功利主义理论研究

来源 :华南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mdj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西季威克是十九世纪英国著名的道德哲学家,古典功利主义的重要代表人物。他对英国十八世纪以来的各种相互对立的伦理学说进行了分析批判,将伦理学方法归结为利己主义、直觉主义和功利主义三种,并对它们进行了详细的分析考察。西季威克试图将利己主义和直觉主义整合到功利主义的伦理学方法之中,构建一种和谐一致的伦理学体系。但是,他考察的最后结果表明,利己主义和功利主义都符合人们的理性直觉,两者不能在实践中达到一致;而直觉主义和功利主义并没有任何真实的对立,两者在实践经验中是一致的。西季威克认为,功利主义需要直觉主义作为理性基础,直觉主义需要功利主义作为方法论上的补充。所以,他以理性直觉为基础,在坚持功利主义基本原则的前提下,整合直觉主义和功利主义的伦理学方法,最后构建了直觉功利主义的理论体系。
  本文对西季威克的直觉功利主义理论进行了细致的梳理和评述,对他表述混乱的地方加以澄清和阐述,还试图指出其论证的不足之处并加以改进。全文除了绪论之外,一共分成四章。
  绪论部分主要介绍国内外对西季威克伦理思想的研究状况,对其进行分类归纳和适当的评价,同时说明本文的研究目的与意义、研究思路与方法。
  第一章,笔者对西季威克直觉功利主义理论的主要内容进行梳理和阐述。首先,笔者从西季威克对伦理学方法的定义和分类入手,探讨他对“伦理学方法”概念的独特理解,厘清他对利己主义、直觉主义和功利主义的界定。笔者对利己主义做了区分,指出西季威克所说的利己主义并不是那种自私自利的利己主义,而是指普遍的伦理利己主义,或者说是合理的利己主义。同时,笔者对西季威克的直觉主义做了狭义和广义的区分,避免了由于西季威克笼统地运用直觉主义这一术语,而导致伦理学方法在分类上模糊不清的问题和给读者造成的混乱。接着,笔者进一步分析西季威克对直觉主义的分类,指出作为伦理学方法的直觉主义既不是指感知直觉主义,也不是指哲学直觉主义,而是指教条直觉主义。哲学直觉主义并不属于伦理学方法的范畴,它只是为伦理学方法提供理性基础。而西季威克所说的常识道德主要是指教条直觉主义,当然也包括感知直觉主义,但不包括哲学直觉主义。西季威克所要整合的的伦理学方法是指教条直觉主义和功利主义,他要为功利主义寻求的理性基础是哲学直觉主义。最后,笔者分析了西季威克整合伦理学方法的原因,以及整合伦理学方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第二章,笔者对西季威克直觉功利主义理论所坚持的原则和运用的方法进行分析和评价。笔者首先探讨了西季威克对“最大幸福”原则的应用范围和作用方式所做的规定,他具体讨论了最大幸福与人口数量的关系,幸福如何在人群中达到最合理的分配问题以及提出要用公正原则来保证最大幸福的公平分配。接着,笔者对西季威克快乐主义的经验反思方法进行了细致的考察。在指出这种方法的缺陷的同时,力图展示西季威克对快乐主义的观点和反驳观点的分析批驳过程。最后,笔者分析评价了西季威克为克服经验反思方法的缺陷试图构建的直觉道德规范。
  第三章,笔者对西季威克的功利主义证明给予梳理和评述,指出其论证的不足之处并加以改进。这是论文的创新之处。西季威克的证明从考察密尔的证明开始,他认为密尔对功利主义的证明存在一个漏洞,需要合理仁爱去填补,进而考察了理性直觉中的公正、审慎和仁爱三个自明原则,最后论证常识道德与功利主义的关系,从而达到对功利主义的证明。但是,对于这三个自明原则的内涵与关系,特别是从审慎到仁爱过渡的重要问题,西季威克没有给出应有的阐述。这一章针对这个问题对西季威克的证明给予评述和改进,笔者认为西季威克的证明需要加上沟通审慎与仁爱的桥梁和中介的自尊心和名誉感,它们正是追求自我幸福的个体为何会追求普遍幸福的原因。同时,从对西季威克功利主义证明的考察得出,西季威克并非如一般学者认为的那样是一个绝对的行动功利主义者。笔者认为这是对西季威克思想的误解,他的功利主义理论表现出一种明显的准则功利主义倾向,而又不是纯粹的准则功利主义者。
  第四章,笔者对西季威克直觉功利主义的几个重要问题进行细致的分析和评价。笔者结合边沁和密尔的相关理论,对西季威克的观点进行对比性的研究,澄清一些学者对西季威克思想的误解,指出西季威克论证矛盾的地方,力求全面评价西季威克对这些问题的看法。笔者指出,西季威克采用“非快乐主义的偏爱标准”来消解快乐的质,试图将快乐质的差别分解为量的不同来比较快乐,根源在于他对“偏爱”的理解是不合理的。西季威克的做法是不成功的,因为偏好是属于快乐主义的范畴的。同时,笔者对西季威克的道德制裁理论做了分析批判,以及考察了他为解决幸福与义务的一致性问题最后求助于宗教制裁的可行性。
其他文献
虚无主义日益影响着当代中国。在西方的语境中,虚无主义有着多重的含义:有施特劳斯意义上的作为德国特有现象的虚无主义;有海德格尔诠释尼采得出的虚无主义;有认为现实世界完全堕落和虚无的诺斯替主义;有对尼采再诠释得出的高贵和卑劣的虚无主义。本文认为,中国在现代化的进程中,正面临着第:二种含义的虚无主义,即海德格尔诠释尼采得出的虚无主义,此种虚无主义意味着最高价值的自行贬黜。虚无主义在当代中国大学生中以历史
学位
“孝”是一个在中国传承、嬗变了三千多年的传统观  马一浮《孝经大义》以“圣谛”解《孝经》,把它当作显性的经典而非顺俗的文本来理解;他将孝明确界定为人禀赋于天的内在德性,为至德要道,纠正了自《孝经》以来将孝认定为外在的伦理甚至政治规范的偏失,同时分别赋予了“五等”、“三才”、“明堂”、“刑”以内在德性根据。  由于马一浮坚持传统儒者的工夫修养,主张“性修不二”,其在讨论孝这一传统观念的时候并没有明确
学位
墨学自汉沉寂以后,几乎在研究者的视野中消失。迄至近代,墨学始受人重视,呈露出复活的气象。本文将研究对象锁定在近代墨学研究领域的代表人物梁启超与胡适上,将研究内容限制在二人的墨学研究方面。梁启超在墨学复兴的时代背景和学术传承下,为了图存自强、挽救时弊,初步运用西方近代社会科学方法对墨学进行了系统研究。胡适接续梁启超,他的墨学研究是在社会更加激荡和中西文化进一步交流的历史条件下进行的,他以深厚的国学功
学位
贾谊是汉初最大的思想家、哲学家和文学家,在诸多领域做出成绩,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贾谊所处的时代正是“天地间一大变局”的秦汉,在政治思想上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数代秦王发愤图强,经过努力终于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几百年的纷乱,最终由始皇扫六合一天下。然而强大的秦帝国却只短短短的十数年便在农民起义的战争中消亡。刘邦以一布衣取得天下,但初建的汉一片调弊,连像样的车都找不到。刘邦建汉实行郡国制,然而诸侯王先
学位
本文站在道教史传的角度,秉循道教审美的视野与立场,来探寻葛洪和杜光庭在《神仙传》和《墉城集仙录》中所展现的“道”与“美”。  在绪论部分,作者运用宏观与微观,横向与纵向视角相结合的方法,阐述本文的选题意义、研究方法、研究成果和创新之处。旨在表明:葛洪和杜光庭的信仰立场决定了他们在《神仙传》与《墉城集仙录》中的审美立场和在书中“美”的显现方式。通过对这两本书的审美研究来看葛洪和杜光庭二人如何以怀着敬
学位
与社会发展相适应,是宗教永恒的时代主题。在以网络为代表的新媒体俨然已成时代称谓的当下,直面网络,已是所有宗教组织无可回避的现实;因应时代,网络空间的宗教传播已成为不可忽略的社会事实。立足于此,本文以宗教社会学为学科视野,以系统梳理历史时空中的佛教弘法活动对佛教、佛教组织及其社会功能实现的内在关系为基础,以四川汉传佛教寺院为样本,以佛教组织的网络传播活动为重点,深入探讨网络弘法对佛教、佛教组织的复杂
学位
在本文中,笔者将藏传佛教信仰社群性别分层这一研究主题置于四川藏区这一现实的地域和社会环境下,沿着宗教社会学关于宗教与社会之关系的分析思路,怀着改善和建立起更加和谐的性别结构乃至社会结构的美好愿景,试图去描述和解释藏传佛教信仰社群中的性别分层现象。并且想要进一步发现,在几乎全民信教的情况下,藏传佛教信仰作为一种理念文化是如何与现实社会中的性别角色和地位发生关联的。  藏传佛教的性别观有双重性的特点,
慈氏又称弥勒,在西藏拉萨藏语中称作“强巴佛”,安多藏语称为“香巴佛”,由于方言的缘故,读音有差异,但其所指的意思相同,意译均为“慈氏”、“慈尊”。在藏传佛教中,慈氏因一生修持慈心观而得名著称,其信仰的最基本特征就是“慈爱”。慈氏既是佛菩萨,接替佛祖释迦牟尼,是当来娑婆世界下生的未来佛,又因其常常以思想智慧的形象出现,因而备受藏族僧俗民众的信仰和崇拜。本论文即以藏传佛教慈氏信仰为研究对象,就藏传佛教
学位
“图腾”(Totem)原意为“亲属”、“种族”、“他的亲族”或“彼之血族”等。世界上各种学派的代表人物都根据自己的方法论对图腾现象进行过研究,然而,由于各人所依据的材料不同,考察的角度不同,研究的方法不同,也就得出了很不一致的观点和结论。可以说,学者们原先开展的是过于片面的图腾研究,只注重了图腾现象的某一方面或局部,却没有揭示出图腾现象产生、发展、演变的历史过程及实质意义,致使人们对图腾现象的全貌
学位
相较于儒家经籍,中国道教经籍在西方的译介至少要晚出100年。现今可考的西方对中国道教经籍的译介始于18世纪,而中国道教经籍的英译则是从19世纪方才开始。1812年,马礼逊在其《中国通俗文选》一书中选译《三教源流搜神大全》之“道教源流”,是为英语世界道教经籍译介之肇始。1868年,湛约翰的《“老哲学家”老子关于玄学、政治及道德的思考》出版。这是《道德经》在英语世界的首个译本。此后,道教经籍译介的数量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