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学界对大学生攻击性的研究颇为关注。尤其是内隐攻击性的提出,更是掀起国内新一轮的攻击性研究热潮。而众所周知,父母作为子女的第一任老师,其教养方式必然会影响到子女的健康成长;同样,国外有研究也发现,自恋人格作为一种个性特征变量能显著的预测个体的攻击性。基于此,本研究试图在中国文化背景下,探究大学生父母教养方式、自恋人格以及攻击性的一般特点,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讨父母教养方式、自恋人格对大学生外显、内隐攻击性的影响作用,以期为大学生攻击性研究,乃至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供更多的理论与实践支持。具体而言,本研究采用蒋奖、许燕等(2009)修订的中文版简式父母教养方式问卷(s-EMBU-C)、郑涌和黄黎(2005)编制的自恋人格问卷,Buss和Perry(1992)编制的攻击性量表和内隐攻击性IAT测验,分别以360名和180名大学生为调查和实验研究对象,研究发现:(1)不同性别、年级以及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的大学生在外显攻击性及其部分维度上的得分存在显著性差异。具体表现为,在身体攻击维度上,男生得分显著高于女生;在外显攻击性及言语攻击上,大二学生的得分显著高于大四学生;在身体攻击和愤怒两个维度上,独生子女的得分显著高于非独生子女。此外,内隐IAT实验也证明,大学生普遍具有内隐攻击性倾向。(2)不同性别、年级和生源地的大学生在父母教养方式部分纬度上的得分存在显著性差异。具体表现为,在父亲拒绝和父亲过度保护维度上,男生的得分显著高于女生;在父亲情感温暖维度上,女生的得分显著高于男生;在母亲情感温暖维度上,大一学生的得分显著高于大二、大三和大四的学生;在母亲过度保护维度上,城市大学生的得分显著高于农村大学生。(3)不同性别、生源地的大学生在显、隐性自恋及其部分维度上的得分存在显著性差异。具体表现为,在显、隐性自我钦羡两个维度上,女生的得分显著高于男生;在显性自恋总体、显性权欲,显、隐性特权感,隐性自恋总体和隐性易感质上,男生的得分均显著高于女生;在显性优越感、显、隐性自我钦羡三个维度上,城市大学生的得分均显著高于农村大学生。(4)父母教养方式对大学生的外显攻击性具有显著预测作用。具体表现为,父母过度保护、父亲拒绝和母亲拒绝三者均对外显攻击性具有正向预测作用,共同解释了外显攻击性15.2%的变异量。(5)父母教养方式对大学生自恋人格具有显著预测作用。具体表现为,母亲过度保护、母亲情感温暖和父亲拒绝三者均对显性自恋具有正向预测作用,共同解释了显性自恋8.5%的变异量;母亲过度保护和父亲拒绝两者均对隐性自恋具有正向预测作用,共同解释了隐性自恋12.8%的变异量。(6)大学生自恋人格对其外显攻击性具有显著预测作用。具体表现为,隐性自恋总体和显性自我钦羡两者共同解释了显性自恋30.3.%的变异量;其中,隐性自恋对外显攻击性具有正向预测作用,而显性自我钦羡对外显攻击性具有负向预测作用。(7)自恋人格在父母教养方式与大学生外显攻击性之间具有部分中介效应,父母教养方式可以直接预测外显攻击性,也可以通过自恋人格间接预测外显攻击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