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牛皮蝇蛆病是由皮蝇科(Hypoderminae)、皮蝇属(Hypoderma)的牛皮蝇(H.bovis)、纹皮蝇(H.lineatum)和中华皮蝇(H.sinense)寄生于牦牛或黄牛体内而引起的一种家畜寄生虫病。本病的危害主要表现为牛皮穿孔,肉、奶产量降低且品质下降。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在中国西北部地区利用传统的在春、夏季牛背部摸瘤包的方法调查的结果显示,本病的平均感染率高达80%。我国一些地区本病的流行相当严重,几乎所有的牛只都被感染。但到目前为止,尚未建立适合对本病进行大规模调查的血清学诊断方法,更未进行过血清学调查;中华皮蝇的分类地位一直是皮蝇蛆病病原学研究领域争论的焦点,某些学者通过形态学和蛋白质电泳技术将其与目前已公认的牛皮蝇和纹皮蝇进行比较,发现它们之间存在明显的区别,认为中华皮蝇为一独立的种,而一些学者则一直坚持其为纹皮蝇的高山亚种。本研究针对以上的问题,在野外感染的动物体内收集一期幼虫,制备可溶性的虫体抗原,建立一种特异性、敏感性良好的血清学方法,同时对我国北方五省进行较大规模的流行病学调查,目的在于摸清牛皮蝇蛆病在我国的流行现状以配合对本病进行药物控制;应用分子生物学技术,测定我国不同地区牛皮蝇、纹皮蝇和中华皮蝇的18S rRNA和COI基因序列,建立了系统发育树,并对牛皮蝇、纹皮蝇和中华皮蝇之间的亲缘关系进行了讨论。结果显示,建立的ELISA检测方法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97.09%和96.15%,可作为对本病进行血清流行病学检测的工具;对我国北方地区牛的血清检测结果表明该地区牛的牛皮蝇蛆病仍然处于较高的感染状态,平均感染率为28.45%;应用皮蝇的18S rRNA和COI基因能较好的区分感染牛的牛皮蝇、纹皮蝇和中华皮蝇,通过建立的系统发育树和同缘性的比较显示我国特有的皮蝇——中华皮蝇应为与牛皮蝇和纹皮蝇平行的独立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