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学实践能力是教师在教学实践活动中,具备一定的教学基本功,并依据教育教学理论知识,结合所任教学科而形成的分析和掌握教材,优化教学设计,提高教学管理与调控的有效性,不断进行教学评价和反思等的能力。教师的工作是一项实践性很强的工作,需要扎实的实践素养和高超的实践技能。然而,在实际教学中,许多新任教师由于缺乏实践知识和实践技能,不能很好地胜任教学工作。因此,对教师实践能力的培养需要从本科阶段就开始重视。“双导师+”教学实践能力培养模式是基于《西部农牧区卓越小学全科教师培养项目》提出的创新型培养模式,即校内导师、校外导师、导师助理三者结合,共同参与本科师范生的教学实践能力培养过程。 本研究首先对该培养模式的实施概况进行研究,其次通过问卷调查法、访谈法,以青海师范大学2013级小学教育专业学生为研究对象,对培养模式的具体实施情况从学生的认同度、实施中“双导师+”责任义务的落实情况、沟通情况及对他们的管理与评价以及实施效果五个维度进行调查分析。 研究结果显示,学生对培养模式的认同度较高;关于“双导师+”对学生的指导,在指导内容上,多集中于教学技能、课堂管理、思想教育及职业生涯四个方面的指导,对学术研究的指导则相对较少。在指导作用上,导师助理所起的作用最大,校内导师次之,校外导师的指导作用有待加强。在指导质量上,校内导师与导师助理的指导质量相对较高,但总体指导质量都有待提升;部分学生参与项目的主动性较高,但整体情况还不理想。学生对反思的重要性认识程度很高,但很多人没有落实到实践中;关于项目主体的沟通方面,沟通方式广泛,充分利用了互联网优势,但沟通主要停留于高层领导的对接上,具体对应的双导师之间的沟通较少,学生与“双导师+”的沟通也有待加强;在对“双导师+”的管理和评价方面缺少系统规范的制度进行约束;该培养模式实施效果整体较好,学生在教学实践能力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在语言表达能力、课堂教学管理与实施能力、教学研究能力及创新能力上还存在缺陷。研究认为,在以后的培养中要进一步明确培养目标,增加实践比重,提高“双导师+”指导意识和指导能力,提高学生主动性和反思能力,构建基于教师发展共同体的沟通机制,完善管理制度,继续发挥学习共同体及互联网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