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顿悟的研究起源于格式塔心理学家柯勒,他认为问题解决行为可以以一种突发的形式产生,并在一瞬间获得对于问题情境的全新的思考和把握,即顿悟是对问题的整个情境、目的和解决方法之间相互关系的整体的理解。随着认知神经科学的兴起和发展,事件相关电位(ERPs)技术为探索顿悟的脑内时程的变化特点提供了较为直接的方法,研究者采用具有高时间分辨率的脑电技术对顿悟的脑机制进行研究。到目前为止,研究者采用不同的实验范式和材料,对顿悟的认知机制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例如,罗劲等人采用传统的谜语作为实验材料,通过向被试呈现标准答案来催化顿悟的过程,发现人脑在顿悟过程中有广泛的脑区被激活,并且认为,顿悟中问题表征方式的转换与脑内视觉空间信息加工网络有关;新异而有效的联系的形成依赖于海马;ACC(anterior cingulate gyrus)与左腹侧额叶(LVPFC, left ventrolateral prefrontal cortex)的激活与顿悟问题解决中的打破思维定势所产生的认知冲突有关。邱江等人采用学习-测试的二阶段实验范型,以字谜为实验材料对顿悟的脑机制进行的研究,发现了与顿悟有关的ERP成分(P200-600,N1500-2000等)以及参与顿悟活动的脑区(ACC,海马旁回等)。Bowden和Beeman等人采用远距离联想任务来探讨顿悟的认知机制,结果发现对于“顿悟”问题的解决,主要激活了右侧颞上回,并且对于顿悟问题,右侧颞上回在顿悟前0.3s时γ波的功率增高。尽管国内外的研究者针对顿悟的脑机制开展了大量的研究,但是由于不同的研究者采用了不同的研究手段和实验任务,因此,目前为止得到的有关顿悟的认知机制的结论缺乏一致性,因此,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特别是Bowden和Beeman等人的远距离联想任务的研究),我们试图采用ERP技术对远距离联想任务的脑内时程特点进行深入的探讨,通过与Bowden和Beeman等人的研究结果进行比较,进一步验证和解释创新思维的脑机制。在本研究中,包含了两个ERP实验。第一个实验重复Bowden和Beeman的研究,采用相同的实验任务,因为文化和环境的不同,实验材料为汉字。实验过程中,首先呈现给被试三个毫无相关的字,要求被试找到另外一个字和这三个字分别能够组成一个词,以被试找到答案后的相关按键反应区分顿悟和非顿悟两个条件,结果发现:在800.1600 ms的时间窗口内,顿悟条件比非顿悟条件诱发了更负的N800-1600成分。偶极子定位发现该ERP成分起源于左腹侧额叶和扣带前回,该成分可能与顿悟问题解决过程中思维定势的打破有关。随后,在1800-2300ms时间窗口内,顿悟比非顿悟条件诱发了更负的N1800-2300成分,偶极子定位发现该ERP成分起源于楔前叶,该成分可能与顿悟问题解决过程中空间信息的加工有关。第二个实验是在实验一的基础上进一步编制更加符合中国文化的远距离联想任务,实验任务是呈现给被试三个互相毫无关系的词,要求被试找到另外一个事物名词,分别于呈现的这三个词有关,以被试找到答案之后的相关按键反应来区分顿悟和非顿悟两个条件。研究结果发现,在700-1000 ms的时间窗口内,顿悟条件比非顿悟条件诱发了一个更负的N700-1000成分。偶极子定位发现该ERP成分起源于右侧额上回,该成分可能与顿悟前期记忆的提取有关。之后,在1600-2000 ms的时间窗口内,顿悟比非顿悟条件诱发了一个更负的N1600-2000成分,偶极子定位发现该ERP成分起源于海马旁回,该成分可能与顿悟问题解决中的新异联结的形成有关。研究一和研究二的结果均发现被试在解决远距离联想任务时,顿悟条件比非顿悟条件分别诱发了两个负成分(N800-1600,N1800-2300和N700-1000,N1600-2000),证明了顿悟脑机制的跨文化一致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