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模态话语分析视角下体育人物纪录片的字幕翻译研究 ——以Muse为例

来源 :成都体育学院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gxmsc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字幕翻译不只是文字转换,还涉及到源语和目标语的文化、语言习惯、环境等因素。字幕翻译的好坏不仅直接影响影片的质量,而且会对跨文化传播产生影响。已有对字幕翻译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影视剧方面,对纪录片尤其是体育人物纪录片的字幕翻译研究较少,且现有研究多采用功能对等理论、关联理论和美学理论等视角,专注于字幕文本这单一模态,忽视了声音、图像等其他模态对字幕翻译的影响。纪录片中的图像、声音、人物的表情、动作等模态对纪录片主题的表达和人物形象的塑造起着重要作用,因此应成为字幕翻译的有机组成部分。多模态话语分析将声音、图像、表情和动作等视为文本不可分离的一部分,突破了传统翻译研究的局限,为纪录片字幕翻译研究提供了新的视域。本文运用文献研究法、个案分析法和文本分析法从多模态视角中的概念符际互补、人际符际互补和构图符际互补三个方面对体育人物纪录片中的视觉符号和字幕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并在此基础上探讨字幕翻译问题,总结字幕翻译的策略和方法。为了完善基于多模态话语分析的体育人物纪录片的字幕翻译,本文还对纪录片内部和外部有关人物的互文信息进行分析,以使字幕翻译符合受众的期待,从而达到更好的效果。本文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概述了选题依据和意义、研究内容和方法;第二部分是文献综述和概念界定,包括体育人物纪录片和多模态话语分析的国内外研究现状,以及字幕翻译的定义、影响因素和重要性等,为下文分析字幕翻译奠定基础;第三、四部分是主体部分,以多模态话语分析理论为指导,以Muse中的字幕翻译为分析对象,从概念符际互补、人际符际互补和构图符际互补三个方面研究体育人物纪录片中视觉符号与字幕的互补,进一步讨论体育人物纪录片字幕翻译问题。研究表明,在多模态视角下,体育人物纪录片中的图像、人物视角、表情等视觉模态对字幕翻译产生作用和影响。译者在翻译过程中需要处理和协调好多模态和字幕之间的关系。此外,译者可以利用纪录片内部和外部的互文信息来进一步完善字幕翻译,使字幕翻译符合受众期待。最后一部分对本研究进行总结。
其他文献
英语词汇是英语学习过程中不可缺少的要素。新版《普通初中英语课程标准》(2011)提出初中生应在义务教育阶段九年级结束时掌握并学会使用1500-1600个单词,对于习惯用语和固定搭配的要求是200-300个。课标要求:学生不但要记忆词汇,同时也要学会如何运用词汇。然而,词汇教学过程中仍然存在很多问题。许多英语教师忽视词汇学习方法和策略的教授,使词汇学习变得枯燥无味,学生只会机械记忆一些单词。最后导致
亚里士多德有这样一句话,艺术是对大自然的拙劣模仿。大自然是由各种各样的材料所构建起来的,材料的多样性极大地丰富了人类的物质生活,每当新材料被发现总能带来艺术表现形式的变革,人们通过对物质形态和性质的改变,创作出人类所需的生活用品,满足自身的生理和心理需要。随着数字化的发展,材料数字化的过程正是在虚拟世界中发现新材料的过程,通过对现实的拟真,由计算机生成的数字化物质已经应用到生活的各个方面。国内外也
城市从“增量发展”向“存量发展”,未来新型中小学发展同样从增“量”向提升“质”的过程转变,精致化的设计成为必然。以往的中小学由于过度的功能分区和理性的形式秩序破环校园的完整性,忽略儿童对空间的感知和需求,导致校园整体布局单板、单一化特色以及校园风格趋同的倾向;早期普遍的粗放式建设对土地的浪费不利于未来学校的发展管理和可持续发展。笔者认为,需要重新审视中小学校园空间,在内向需求的导向下,倾向更高效紧
进入知识经济时代以来,随着信息化的普及,企业所处的竞争环境愈加复杂,创新成为企业保持竞争活力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根本途径。在企业中,创新活动最终要落实到创新责任的主要承担者——研发人员身上,研发人员的创新成果体现在其创新绩效指标上,因此,如何能更好的提高研发人员的创新绩效对企业未来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也是本文的研究主题。基于工作动机理论,员工具有工作的动机是其进行一项工作的第一步,因此,企业想要研发
民俗学之父柳田国男从民俗学角度对妖怪文化进行了解读,阐释了其存在的合理性,并提出了“零落说”,即“妖怪是由神降格而来”。柳田国男的研究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后来妖怪学的发展,虽然其观点在之后遭到了小松和彦等人的质疑与批判,但我们不能否认柳田对妖怪文化的研究做出的卓越贡献。本论文认为,“零落说”虽有一定的局限性,但也有可取之处。有关日本妖怪文化的研究成果不胜枚举,但针对柳田“零落说”中所描述的“降格妖怪”
我国体育事业的蓬勃发展,也推动了相关产业的同步发展,应运而生的体育口译逐渐得到了人们的关注。体育口译作为口译范畴的一个新领域,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之后逐渐引起国内学者的关注。与此同时国内各大职业俱乐部也加强对外沟通交流,积极引进外援。在日益频繁的国际体育交流与合作中,体育翻译的身份越来越重要,赛事随队口译人员甚至已经成为各大体育赛事职业队伍中不可缺少的角色。本研究基于笔者WCBA 2019-20
受人文社科空间转向思潮的影响,同时也是出于规避内卷化风险的考虑,近年来传播学界开始关注被主流范式遮蔽的空间介质。基于空间视角,抑或借助空间理论,不少传播学者展开了颇为有益的尝试与探索,传播的意义载体和文化内涵不断得到丰富与延展。鉴于此,本研究基于传播学,立足爱德华·索亚的第三空间理论,以五泉山公园为研究对象,从物理空间、文化空间、社会空间三个维度,探讨这一实体空间的可沟通性问题及其对城市交流交往的
乡村学校以其独特的地理空间和文化教育优势,承担着培育乡村少年文化认同和文化自信的重要使命,促进乡村文化在保持其旺盛生命力的同时实现自我提升与超越,因此成为乡村社会文化传承的责任主体。但随着现代化建设的推进,城乡之间文化影响力的差异愈发明显。乡村更多的是代表着地域和经济概念,文化意义上的乡村变得支离破碎。乡村教育按照城市教育的步伐行走,也将会排斥真正可能推动乡村教育发展的内生动力。因此,乡村学校在贯
淄博民歌是山东民歌的一个重要分支,是璀璨的中国民歌大家庭中的一员。在区域文化的视野中,淄博民歌是组成区域文化的一组重要模块,其发展史贯穿淄博地区文化生活的各个方面,是中国民歌文化中值得研究的一项。本文的出发点立足于民歌这一大的艺术体裁,再从淄博民歌中挑选出两首具有代表性的当地民歌作品《赶牛山》、《手扬鞭儿唱山歌》作为主要的分析对象,从两首民歌的个性中去寻找淄博民歌艺术风格的共性;从歌唱的技术层面去
音乐剧起源于19世纪末期的欧美国家,是一种新兴的文化艺术形式,它将歌唱、舞蹈、戏剧(对白、表演)几种独立的艺术门类完美契合在一起,给观众输出了一种全新的视觉艺术体验,深受大家喜爱。音乐剧的发展历史至今也不过100余年,虽然发展历程短,但是作为一门大众艺术,它以其广泛的受众、强大的包容性、精美绝伦的舞台观感,成功的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人关注,最终以崭新的姿态屹立于艺术之林。现如今,音乐剧市场越来越多元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