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Comparative Study Between Hamlet and Zhao the Orphan

来源 :广西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aodaotianxia123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莎士比亚是英国的大文豪,不管在英国还是世界上都享有很高的声望,而其著名的悲剧代表作《哈姆雷特》更是很受关注。《赵氏孤儿》是我国元代戏曲家纪君祥创作的著名戏剧之一,它在舞台演出上获得的巨大成功也是享誉中外。   《哈姆雷特》和《赵氏孤儿》是中西戏剧史上著名的以“复仇”为主题的两出悲剧,在中西方具有非凡的影响力,因此选取为中西方复仇文学的代表,结合中西方的文化传统来研读具有历史和现实的意义。本文通过比较文学理论中平行研究的方法对故事的主题,情节,主人公,结局和文化背景进行比较,研究中西复仇文学的差异以及产生这些差异的原因。   莎士比亚是文艺复兴时期伟大的戏剧家,纪君祥是我国元代著名的剧作家。《哈姆雷特》和《赵氏孤儿》这两部作品虽然产生于不同的历史背景,但经过笔者的仔细阅读和研究,发现这两部作品惊人的相似之处:它们同样取材于历史,而且有着相似的情节链,从狡猾的奸人夺权到谋害国王或者忠臣,然后国王和忠臣的子嗣被迫或不自觉的认贼作父,最后在得知真相的情况下复仇。由此可见,这两部作品存在文学研究上的可比性。中英两国远隔重洋,相隔数万里,究竟是什么使得两部作品存在着相似和相异的地方,笔者认为这些是非常值得探寻和挖掘的。因此,有必要对两部作品进行深入的研究,进一步探求隐匿在悲剧背后的不同的文化根源和社会意义。   通过比较《哈姆雷特》和《赵氏孤儿》两部悲剧,我们可以看出莎士比亚悲剧《哈姆雷特》和中国古典悲剧《赵氏孤儿》的共同的复仇主题,但更多认识到的还是二剧在主题性质、悲剧审美和文化背景上的巨大差异。这种悲剧观上的差异是悲剧作家所处的社会历史时期、文化传统、民族审美意识、历史文化背景等方面的不同影响形成的。我们比较的目的不是为了表明孰优孰劣,而是为了更深刻地理解这两种悲剧的特征和意义,探究文化背景对文学作品的影响,从而探求各民族文学发展过程中有共性的规律。
其他文献
翻译是一项古老的活动,世界上有记载的翻译活动已有两三千年的历史。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人类的文明史就是一部翻译史。译者对人类文明的交流传播、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纵观
词汇在语言学习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然而,与语法相比,在第二语言习得中人们长期以来忽视了词汇的教和学。直至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中期,词汇研究又重新成为一个热门话题,近年来它
在二语/外语教学法中,“形式”与“意义”的关系问题一直是研究者关注的焦点。自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国内外二语/外语课堂教学大力倡导交际法教学,显著改善了学习者使用英语的流
厄普代克是美国的小说家、短篇小说家、诗人、评论家和儿童文学作家。在其一生的创作生涯中,细腻的洞察力和文章的准确表意是他的作品的特点,这些特点可以追溯到神话和圣经中的
自译是一种特殊的翻译现象。自译活动贯穿了张爱玲的整个写作生涯。作为自译者的张爱玲,其身份具有特殊性:作者和译者的身份时而分离,时而融合,呈现出亦分亦合的特点。文本结合勒
在美国文坛,凯特·肖邦是19世纪末期的一位杰出而具有影响力的女性作家。在十八世纪九十年代初期,她曾发表了两篇短篇小说集《河湾人》和《阿卡迪亚之夜》,这两本小说集奠定了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