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党的十六大把“社会更加和谐”最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提出来,劳动关系的和谐是企业持续发展的基石。要使企业能够持续发展,首先要理顺劳动关系,规范用工制度,完善管理流程。面临着《劳动合同法》的出台,和2008年1月1日的实施,企业更应明确劳务用工关系,调整薪酬分配体系,强化绩效管理,这样才能在和谐劳动关系的构建中,贯穿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尊重劳动者的价值和合作劳务公司的正当利益,实现造福社会、服务民生,为营造和谐社会所需做的必要准备。 人力资源管理是企业管理的重要内容,企业的规章制度是否合法合规是企业能够存在的基础,建立完善的激励与约束机制直接关系到企业的生存和发展。本文以朝阳供电公司为例,试就探讨在新的劳动合同法出台后,分析企业在规章制度方面、在薪酬与绩效考核方面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建议进行有计划的探索和改变。首先是关于劳务派遣的背景介绍,同时介绍了这种用工形式的好处与弊端,并就朝阳供电公司劳务派遣人员的形成及人员的现状进行了回顾与分析。其次,分析公司目前在劳动合同法出台后,与政策的变化相关的制度与管理程序上的变化做出分析,最后分析了薪酬与绩效考核的现状,提出存在的问题,最后总结薪酬与绩效考核的改进措施。 朝阳供电公司是北京电力公司的直属供电企业,担负着朝阳地区工农业生产、政府部门、各大商户及居民生活供用电任务,供电区域470.8平方公里。2007年售电量达到107.53亿千瓦时,占北京电力公司售电量的约五分之一。朝阳供电公司负责辖区内110kV及以下电网建设、调度、运行、10kV及以下电网检修维护、应急抢修和营销服务工作,担负着辖区内约占全市三分之二的星级饭店、外交驻华使馆区、奥运中心区、中央商务区、大型商业区、工业、农业、涉外企业及居民生活等的电力供应。但在1999年以后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电力系统也在高速发展,电力用户呈几何倍数增加,用户对电力服务提出的要求达到前所未有的程度,供电公司各部门生产人员的缺员问题日益严重。在这种形式下,公司进行全面的岗位梳理,将农电及业务较为简单的业务采用劳务派遣公司的形式来满足人员的需求,银杰公司渐渐成为供电公司需求的生产人员从事人事代理的合作伙伴。银杰公司提供劳务派遣的人员随着时间的延续、电力建设的高速发展、优质服务工作的强化、农网管理方式的改变等等原因,从最初的50人发展到现在的500多人,涉及的岗位也从仅为抄表人员,发展到涉及到供电公司的十几个工作岗位。现在供电公司的电管员、农电工、银杰人员全部为银杰公司的劳务派遣公司,人员数量已达529人。 但随着劳务派遣人员数量的增长,公司对于人员的管理方面还不够完善,面对劳动合同法的出台,将是廉价用工时代的终结,更将是人力资源粗放式管理的终结,那么切实了解企业现行规章制度的潜在问题,与劳动者、劳务派遣公司明确三方的权、责、利是实现三方共赢的前提,更是营造和谐劳动关系的基石。 笔者认为贯彻执行《劳动合同法》的各项规定,用人单位及劳务派遣单位都应强化法律意识,规范劳务派遣合同及劳动合同的签订,不附加对劳动者不公平条款,维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是企业营造和谐劳动关系的首要职责。劳动者也要做到用劳动获得权益,要遵守劳动纪律和职业道德,努力完成岗位要求,用出色的表现实现人生价值和合法权益。随着企业市场主体的确立,企业的管理要更多地依靠制度约束来完成,完善规章制度是企业减少用工风险、实现三方的互惠互利,做到三方的共识、共建、共谋、共享,建立真正意义的和谐劳动关系。 企业的生产经营方式各不相同,其薪酬制度的设计方法众多。但是较好的薪酬制度,必须有正确的原则为指导。供电公司使用的劳务派遣公司为人事代理型劳务公司,劳务派遣人员的各项管理均由用人单位负责。此次薪酬体系调整的关键在于,结合分配理论发展与企业分配制度的实践,建立分配与劳动的直接联系,鼓励“多劳多得”、体现“效率优先”的基本分配原则。本文强调的是,薪酬制度是物质激励的最重要的内容和手段,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激励的效能和作用,做好薪酬制度的改革对于激励的改进具有重要意义。对于薪酬制度的改革一是薪酬的分配必须体现绩效考核的结果。二是建立自主灵活的分配激励机制。 薪酬制度的改革必须有绩效管理的跟进,公司根据承担的总体任务首先分解到部门,部门将所承担的绩效指标、重点工作计划考核要项根据岗位职责具体分解到岗、到人,主要包括基于岗位职责范围内个人工作计划(指标类计划和工作任务)、岗位职责范围以外临时追加的工作任务及不能列为工作任务的事务。 由此可见,通过企业、部门与个人的绩效目标的层层细分,级级落实,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建立起一个上下通达的企业计划与指标体系,真正实现“一条线串管理”。 以绩效管理为平台,通过个人绩效的有效完成,确保完成部门绩效目标,并最终支撑了企业战略目标实现,形成良性循环,彰显“个人与团队绩效”,实现双赢,提升管理品绩。 通过绩效目标的牵引、资源整合、压力传递,促使企业、部门和员工形成合力,共同完成公司级目标本文认为有效的激励手段是建立在个性化激励设计基础之上,本文主张在推进薪酬制度的改革,形成合理的薪酬分配的激励机制的基础上,应特别重视和加强企业文化、精神、情感和发展性激励等非物质因素在员工激励中的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