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鸡传染性支气管炎(Infectious bronchitis,IB)是由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Infectious bronchitis virus,IBV)引起的一种鸡急性、高度接触性呼吸道传染病。IB首次爆发于上世纪30年代,现今已在全世界范围流行,给养禽业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IBV众多血清型之间仅存在部分交叉免疫保护性,免疫失败的现象频繁发生。因此,对IBV流行毒株进行调查研究,筛选理想的毒株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鸡传染性支气管炎(Infectious bronchitis,IB)是由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Infectious bronchitis virus,IBV)引起的一种鸡急性、高度接触性呼吸道传染病。IB首次爆发于上世纪30年代,现今已在全世界范围流行,给养禽业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IBV众多血清型之间仅存在部分交叉免疫保护性,免疫失败的现象频繁发生。因此,对IBV流行毒株进行调查研究,筛选理想的毒株作为研制疫苗株的候选毒株,对其免疫原性及交叉免疫保护性进行研究具有重要意义。从2017年~2018年山东、安徽、江苏等省市送检的病料中,分离鉴定了9株IBV,对其进行了遗传变异的研究。S1基因序列的遗传进化分析结果显示,9株IBV中7株属于QX型为代表的基因I型,2株属于基因VI型。7株IBV与QX型参考株的核苷酸及其氨基酸序列的同源性为94.8%~97%和93.6%~96.1%,与基因VI型的2株分离株的S1基因核苷酸序列及其推导的氨基酸序列的同源性较低,分别为67.4%~68%和60.9%~62%。9株IBV分离株与疫苗毒株H120株的S1基因相比存在广泛的点突变、基因插入及缺失的现象,核苷酸及氨基酸序列的同源性仅65.4%~78.1%和58.4%~77.3%,且其裂解位点的氨基酸序列也存在较大的差异,表明了我国流行毒株和常规疫苗株的基因型不同,同源性较低。根据分离株的背景信息、结合S1基因的遗传进化分析结果及生物学特性等试验结果,本试验对QX型IBV代表毒株JS-96和基因VI型代表株AH-48进行了致病力研究,以105.0EID50/0.1 m L的攻毒剂量感染10日龄SPF鸡。结果显示,JS-96株毒力较强,在攻毒后14 d的死亡率达65%,发病鸡表现出轻微的呼吸道症状,剖检有明显的肾脏肿大、花斑肾等病理变化;AH-48株攻毒组攻毒14 d的死亡率为17.5%,病鸡主要表现典型的IBV呼吸道症状,剖检观察有严重的气管卡他性粘液等病理变化。攻毒后对试验鸡进行抗体监测的结果显示,JS-96株攻毒组试验鸡的阳性抗体产生时间较AH-48攻毒组早3~7天。本实验选择了致病性较强株JS-96和商品疫苗株M41,按照国家IBV灭活联苗中免疫效力试验的规程,进行免疫原性和交叉免疫保护性研究。对21日龄SPF鸡经肌肉接种单价灭活油乳剂疫苗,免疫后35 d使用不同基因型的IBV毒株经滴鼻、点眼的途径攻毒。结果显示,JS-96制备的灭活苗免疫组的各攻毒组仅出现轻微症状,发病率为10%~20%,死亡率为0~20%,M41株灭活苗免疫组的各攻毒组发病率和死亡率存在显著差异(p<0.05),分别为0~60%和0~30%。抗体检测结果显示疫苗免疫后7~14 d产生抗体,且随时间变化呈上升趋势,JS-96株免疫组在二免21 d后的抗体滴度较高,其免疫原性较好。从攻毒后组织和拭子病毒分离情况来看,M41免疫组的病毒分离率为0~50%,JS-96免疫组的病毒分离率为0~20%,对QX型IBV的保护力极显著高于非免疫攻毒组(p<0.01),对异源毒株的攻击也有80%~90%的保护率。JS-96株制备的灭活苗对基因VI型的IBV保护力高于商品株M41油乳剂灭活苗,这一结果可为防控基因VI型IBV提供参考。本研究结果表明,常规疫苗株M41不能对当前流行毒株产生完全的保护作用,分离株JS-96制备的油乳剂灭活苗与当前IBV流行毒株匹配性好、保护率高,且显著降低水平传播的风险。本研究为筛选免疫原性较好的毒株以研制IBV多价苗的候选毒株,提供了综合防治的理论依据。
其他文献
在抗菌药物的压力下,耐药因子的突变是导致耐药菌产生的一种重要机制。研究发现,长期暴露含有消毒副产物的环境中,细菌会通过耐药因子的突变对抗菌药物产生抗性。该现象提示具有致突变能力的物质可能会导致细菌对抗菌药物产生抗性。黄曲霉毒素B1(Aflatoxin B1,AFB1)是常见的毒素之一,具有致突变能力。AFB1是否能导致细菌耐药性的产生还不明确,有待研究。以大肠杆菌E4为研究对象,我们首先确定了AF
胚胎着床与蜕膜化在早期妊娠过程中十分关键。甲状腺素(Thyroxine,TH)是甲状腺合成和分泌的一类氨基酸衍生物,主要包括活性形式的三碘甲酰原氨酸(Triiodothyronine,T3)和前体形式的四碘甲酰原氨酸(Tetraiodothyronine,T4)。甲状腺素主要参与机体能量代谢,促进生长发育,是人和动物机体内重要的激素之一。在细胞中,甲状腺素T3主要与甲状腺素受体结合通过基因组途径起
胚胎着床和蜕膜化是早期妊娠小鼠子宫中两个极为重要的过程。抑瘤素M(Oncostatin M,OSM)属于白细胞介素6(IL-6)家族的一员。OSM与白血病抑制因子(LIF)信号有关并在第5天小鼠子宫中表达。但是OSM在早期妊娠小鼠子宫中的表达、定位、功能及调节仍然未知。原位杂交结果显示,Osm和Osmr(Osm特异性受体)主要在妊娠第1至4天小鼠子宫腔上皮和腺上皮表达,第5天主要在胚胎周围的基质中
本研究建立了吡喹酮及其主要代谢物4-羟基吡喹酮(含异构体)的液相色谱-串联质谱(LC-MS/MS)分离分析方法,并探讨了它们在黄鳝体内的药动学及残留消除规律,为制定吡喹酮在水产品中的最大残留限量提供理论依据。建立LC-MS/MS法同时检测黄鳝血浆和肌肉中吡喹酮、反式-4-羟基吡喹酮和顺式-4-羟基吡喹酮残留分析方法。以乙腈和0.1%甲酸水溶液为流动相,目标分析物采用C18(150 mm×2 mm
副流感病毒5型(Parainfluenza virus 5,PIV5)是引起哺乳动物呼吸道疾病的主要病因之一,且呈世界性的分布,在我国亦出现了流行的趋势。PIV5基因组大小为15246 nt。从3’端到5’端一共编码生成7种常见结构蛋白:NP、V/P、M、F、SH、HN、L。PIV5的宿主较多,可以感染包括犬、虎、豚鼠、貉、貂等哺乳动物。此外PIV5常与其他病原一起混合感染,单一感染的情况不多见。
无血清全悬浮MDCK细胞培养H9亚型禽流感病毒是旨在克服鸡胚及贴壁细胞在禽流感疫苗生产中的缺陷而建立的一种培养方式,然而目前无血清全MDCK细胞培养H9亚型禽流感病毒工艺尚未成熟,因此本文对培养H9亚型禽流感病毒的工艺进行探究,为建立和优化细胞生物反应器大规模生产禽流感疫苗工艺提供试验数据支持和借鉴。本研究首先在摇瓶中探究MDCK-sus细胞无血清全悬浮培养生长特性,感染参数对病毒增殖的影响,AI
经典猪瘟(Classical swine fever,CSF)是由经典猪瘟病毒(Classical swine fever virus,CSFV)引起的接触性热性传染病,在我国又被称为“烂肠瘟”。CSFV以猪为唯一宿主,感染猪只以发病急、持续高热、全身出血、白细胞和血小板减少为主要特征。该病的传播性强且感染猪只的病死率高,是国际兽医局(Office international des epizoo
H5N1和H7N9亚型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Highly pathogenic avian influenza virus,HPAIV)不仅严重影响了家禽养殖业的健康发展,还对人类公共卫生安全带来了严重威胁。目前禽流感病毒的防控主要依赖于全病毒灭活疫苗,大多采用鸡胚工艺进行疫苗生产,在生产过程中存在较大的生物安全威胁,因此亟需开发一种新的安全有效的禽流感候选疫苗。本研究利用昆虫杆状病毒表达系统表达了
犬瘟热(Canine Distemper,CD)是由犬瘟热病毒(Canine distemper virus,CDV)引起的一种多种属动物的高度接触性传染病,患病动物通常表现为双相热、胃肠道与呼吸道损害,严重的会发展至神经症状甚至死亡。CDV的感染对不同年龄不同种属动物的致死率不同,其中对未免疫疫苗的家养宠物幼犬致死率高达80%,对于家养犬科宠物如宠物犬、貂或经济动物雪貂,以及其他野生动物如大熊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