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活小胶质细胞GPR30减轻神经兴奋性毒性的作用及机制研究

来源 :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军医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cw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背景】目前,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的趋势,给患者自身和社会都带来了十分沉重的负担,研究其预防和治疗策略具有重要的意义。神经系统损伤的机制多样,包含神经炎症、神经兴奋性毒性、病毒感染等。而我们课题组长期以来一直从事神经兴奋性毒性的研究。神经兴奋性毒性被认为是多种神经系统疾病发生发展的主要病理机制,指的是脑内过度释放以谷氨酸为代表的一系列兴奋性神经递质,激活相应的受体,引起神经元死亡。大量研究表明,神经兴奋性毒性常与神经炎症伴随发生。小胶质细胞,是中枢神经系统中的固有免疫细胞,监视神经微环境,快速感知各种异常的刺激,并迅速做出反应。小胶质细胞存在静息态与激活态两大表型。在病理环境下,小胶质细胞发生M1和M2型极化方式,分别释放促炎和抑炎因子,表现出损伤和保护的双重性。雌激素是体内一种重要的激素,具有广泛的神经保护作用,雌激素补充疗法可改善更年期女性的情绪和认知。雌激素膜受体GPR30是上世纪末被研究学者确认,这个世纪初才逐步被识别的一种受体,在脑内的分布与作用广泛。与经典雌激素核受体不同,GPR30介导快速的非基因组效应,可避免核受体过度活化导致乳腺癌和子宫内膜癌潜在风险的增加。我们课题组前期的体外研究结果表明:在谷氨酸引起的神经兴奋性毒性模型中,神经元和星形胶质细胞上的GPR30可通过调节自噬发挥保护作用。然而,作为CNS另一种重要的细胞类型,小胶质细胞上的GPR30在神经兴奋性毒性中扮演的角色目前还尚未阐明。【研究目的】在本研究中,使用N9小胶质细胞系,构建过量谷氨酸引起神经兴奋性毒性的体外模型。采用免疫荧光染色、MTT、荧光微球吞噬、划痕、条件性培养等方法,探讨小胶质细胞GPR30在神经兴奋性毒性中的作用及机制,为研究抗神经兴奋性毒性的治疗策略打牢理论基础。【研究方法】第一部分激活小胶质细胞GPR30减轻神经兴奋性毒性的作用研究1.通过免疫荧光染色,检测GPR30在N9小胶质细胞上的表达情况。2.外源性给予浓度为500μM的谷氨酸以制备神经兴奋性毒性的体外模型,并使用10 n M的G1(GPR30特异性激动剂)预处理30 min以激活小胶质细胞GPR30。在谷氨酸作用2 h、12 h、24 h这3个时间点,通过MTT法检测N9小胶质细胞的增殖情况。3.在谷氨酸处理24 h后,使用Western blot,通过检测小胶质细胞标志蛋白Iba-1的表达探究其活化水平。4.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小胶质细胞M1与M2表型标志物的表达变化。5.采用粒径为1.0μm的羧基聚苯乙烯绿色荧光微球模拟细胞碎片,检测小胶质细胞的吞噬能力变化。6.采用划痕实验,检测激活GPR30对N9小胶质细胞迁移能力的影响。7.收集并制备小胶质细胞的条件培养基,用各处理组的条件培养基培养神经元24 h,检测神经元细胞活力。第二部分激活小胶质细胞GPR30减轻神经兴奋性毒性的机制研究1.分离N9小胶质细胞核蛋白和浆蛋白组分,使用Western blot法检测NF-κB P65蛋白表达水平。使用免疫荧光染色检测NF-κB P65在核浆中的分布变化。探究NF-κB途径是否参与小胶质细胞GPR30的作用。2.使用Western blot方法检测MAPK通路上的蛋白激酶(P38,ERK和JNK)的总蛋白以及磷酸化水平,检测MAPK通路是否参与小胶质细胞GPR30的作用。【研究结果】第一部分激活小胶质细胞GPR30减轻神经兴奋性毒性的作用研究1.免疫荧光染色结果提示,小胶质细胞标志蛋白Iba-1和GPR30共标,提示N9小胶质细胞表达GPR30。2.MTT结果提示,在谷氨酸处理2 h和12 h,N9小胶质细胞的增殖呈现增加趋势;在谷氨酸损伤24 h,细胞的增殖有了统计学差异。G1预处理30 min可显著逆转谷氨酸损伤24 h引起的细胞增殖。谷氨酸可上调N9小胶质细胞Iba-1水平,而G1预处理则显著降低其表达,提示激活N9小胶质细胞GPR30可降低神经兴奋性毒性引起的细胞增殖与活化。3.在神经兴奋性毒性模型中,小胶质细胞M1表型的标志物(CD86、TNF-α、IL-1β)表达明显升高,M2表型的标志物(CD206、Arg-1)水平显著降低,激活GPR30能够逆转上述变化,提示激活GPR30可减少N9小胶质细胞M1表型并增加M2表型。4.谷氨酸损伤24 h后,细胞所吞噬的荧光微球数目显著增加,G1预处理则显著逆转其增加,说明激活GPR30可减弱神经兴奋性毒性诱导N9小胶质细胞增强的吞噬能力。5.在神经兴奋性毒性的体外模型中,无论是否激活GPR30,小胶质细胞24 h内的迁移率没有明显差异,提示激活GPR30对其迁移能力无明显改变。6.谷氨酸损伤的条件培养基与神经元共培养后,神经元数目显著降低,但是G1预处理可改善这种损伤,说明N9小胶质细胞GPR30的激活可改善条件培养基对神经元的损伤。第二部分激活小胶质细胞GPR30减轻神经兴奋性毒性的机制研究1.谷氨酸处理后,浆蛋白中的NF-κB P65表达水平降低,但核蛋白中的表达升高,提示神经兴奋性毒性引起核转位现象,G1预处理可明显逆转P65核转位。免疫荧光染色同样发现G1处理组中P65入核比例减少,提示激活GPR30可逆转N9小胶质细胞NF-κB P65核转位。2.谷氨酸损伤引起N9小胶质细胞P38、ERK和JNK蛋白磷酸化水平的增加,G1降低了三者磷酸化的表达。P38、ERK和JNK的总蛋白水平无统计学差异。说明MAPK信号通路介导了N9小胶质细胞GPR30的保护效应。【研究结论】激活GPR30可抑制过量谷氨酸引起的小胶质细胞增殖活化、M1表型增加、M2表型减少、吞噬能力增强,从而保护神经元避免神经兴奋性毒性引起的损伤。NF-κB和MAPK信号通路可能参与小胶质细胞GPR30的保护作用,这为研究抗神经兴奋性毒性的治疗策略夯实了理论基础。
其他文献
龋病严重危害着人类口腔和全身健康。目前公认的“生态菌斑学说”认为龋病是菌群失衡性疾病,由于牙菌斑生物膜菌群发生生态变化,导致牙齿矿物质和生物膜之间的生理平衡失衡,最终使龋齿平衡向脱矿和病变方向倾斜。口腔微生物种类的多样性和复杂性较高,近年大量研究发现致龋特性除了依赖于已知致龋菌如变异链球菌等外,同时还有大量其它口腔细菌被认为与龋病的发生密切相关。截止目前,人们对致龋微生物的认识并不完整,对发病机制
学位
研究背景microRNAs(miRNAs)是一类长度约18-24个核苷酸的非编码小RNA分子,主要参与基因转录后水平的调控,是肿瘤发生、组织稳态和再生等重要生物学过程中不可或缺的调节因子。其中,miR-101是近年来发现的一个十分重要的miRNAs家族成员,被认为在多种类型的恶性肿瘤中扮演着抑癌miRNA的角色。以往研究表明,miR-101的异常表达与多种恶性肿瘤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且其下游靶点十
学位
【研究背景】胆汁反流性胃炎(Bile reflux gastritis,BRG)是消化内科常见疾病,普通人群的发病率可达10%以上。胆汁反流是慢性胃炎患者胃黏膜发生病变的主要因素之一,胆汁反流入胃可导致患者出现胃炎、食管炎,长期的胆汁反流还与胃黏膜萎缩、肠化生、异型增生甚至癌变有关。目前关于BRG相关危险因素的研究尚不明确,而探究其相关危险因素将有助于该病的早期预防和治疗。此外,已经有许多研究指出
学位
背景和目的巴塞罗那分期(Barcelona Clinic Liver Cancer,BCLC)是国际上应用最广泛的肝癌分期系统,被欧洲肝脏研究学会(European Association for the Study of the Liver,EASL)、美国肝病研究学会(American Association for the Study of the Liver Disease,AASLD)等
学位
【研究背景】支气管哮喘(以下简称哮喘)是呼吸系统的常见病、多发病,全球哮喘患者目前已达三亿之多,且仍呈升高趋势。儿童是哮喘的高发人群,儿童期哮喘的早期防治至关重要。哮喘的发病机制主要表现为Th2免疫反应亢进引起炎症因子分泌增多,刺激下游效应细胞产生白三烯(LTs)、内皮素(ET)等炎症介质,进而诱发过敏性气道炎症。研究表明,肠道菌群能通过分泌代谢产物作用于体内的免疫细胞,调控过敏性疾病的发生发展,
学位
背景卵巢癌(Ovarian Cancer,OC)是常见的妇科恶性肿瘤之一,因早期患者缺乏典型症状以及临床中尚无有效的早期诊断方式,导致约75%的患者确诊时已处于中晚期。据报道,早期患者5年生存率可达71-89%,而晚期患者仅为31%。现阶段临床常用的卵巢癌辅助诊断方法主要为血清学检测和经阴道B超检查(transvaginal sonograph,TVS),但在早期诊断中其灵敏度和特异度低。因此寻找
学位
第三磨牙(Third molars,M3s)与多种口腔疾病密切相关,如冠周炎,龋齿,颌骨囊肿及肿瘤等。更为重要的是,M3s还会影响其相邻第二磨牙(Second molars,M2s)的牙周健康状况,引发邻牙牙龈炎症甚至牙周破坏。严重的牙周疾病会导致M2s被过早拔除,而M2s在口腔行使咀嚼功能中具有重要作用,因此M3s对邻牙牙周健康的影响受到广泛关注。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非阻生第三磨牙(Nonimp
学位
【目的】分析影响高危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HR-NMIBC)复发与进展的危险因素,探究HR-NMIBC患者在接受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TURBT)+吡柔比星规律膀胱灌注治疗的基础上,联合吉西他滨+顺铂(GC)方案静脉化疗的疗效。【方法】回顾分析2014年1月至2018年6月间在空军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泌尿外科就诊的HR-NMIBC患者142例,所有患者均接受TURBT+吡柔比星规律膀胱灌注治疗。依据
学位
胺基内酯衍生物是一类具有重要价值的含氮氧杂环化合物,它不仅是一些天然产物的主要骨架,例如镇咳药那可平、竞争性GABAA受体拮抗剂荷包牡丹碱、石斛碱等,而且显示出许多潜在的生物活性。同时,胺基内酯衍生物是一类非常重要的合成中间体,可通过开环、还原消除等化学转化来构建1,2-氨基醇、取代四氢呋喃环等有价值的骨架结构。目前,国内外已有一些成功实现胺基内酯衍生物构建的研究工作,但是这些方法各自存在一些不足
学位
研究背景高血压病是临床上的常见病多发病,据《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18年修订版》数据显示,在我国成年居民高血压的患病率高达27.9%,并且呈逐年上升的趋势[1]。尽管很多人已经认识到高血压病对健康的危害,但是我国高血压的控制率相较于欧美发达国家仍然很低。控制率低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不同个体对于降压药物的反应不同,部分患者对于所选降压药物的反应性不佳,血压得不到有效的控制,患者需要反复更改和增加降压药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