鸭坦布苏病毒E蛋白DomainⅢ单克隆抗体的制备及其应用

来源 :安徽农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ntao3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鸭坦布苏病毒病是危害禽类的主要传染病之一,由鸭坦布苏病毒(Duck Tembusu virus,DTMUV)感染引起,临床症状表现为产蛋鸭的产蛋下降、卵巢出血,雏鸭高热、生长迟缓和瘫痪。而DTMUV E蛋白是其主要的毒力抗原,与病毒的致病性密切相关,具有良好的免疫原性,同时E蛋白Domain Ⅲ结构域是病毒受体的主要结合区域,富集大量的抗原表位。因此,本试验以DTMUV E Domain Ⅲ重组蛋白为免疫原制备抗DTMUV单克隆抗体并初步应用,为DTMUV相关研究提供有效抗体工具。首先,采用RT-PCR方法从AQ-19株DTMUV细胞毒中扩增E Domain Ⅲ基因,并将其构建至p Cold-SUMO载体,构建成功后大量诱导表达并纯化E Domain Ⅲ重组蛋白,将其作为后续ELISA筛选单克隆抗体的筛选抗原。同时,对重组质粒p ET-32a-E Domain Ⅲ诱导表达E Domain Ⅲ重组蛋白并纯化,以其作为单克隆抗体抗制备的免疫原。结果显示,成功构建p Cold-SUMO-E Domain Ⅲ表达载体,并诱导两种不同重组质粒表达了E Domain Ⅲ蛋白。其次,以p ET32a-E Domain Ⅲ表达纯化后的蛋白作为免疫原,按免疫程序对BALB/c小鼠进行免疫,免疫后对其进行效价检测,利用化学融合剂PEG 1 000融合免疫小鼠的脾细胞和sp2/0骨髓瘤细胞,采用有限稀释法对融合后的杂交瘤细胞进行筛选,对筛选成功的阳性杂交瘤细胞采用IFA、Western Blot和ELISA进行鉴定,并制备单克隆抗体腹水。随后对制备的腹水进行中和试验和单克隆抗体分型检测。结果显示成功制备3株特异性强、敏感性高的抗DTMUV E Domain Ⅲ蛋白的鼠源单克隆抗体,并将其命名为B9D10C7、B9D7B8G10、B9D7B8F11,其亚型分别为Ig G1、Ig G2b、Ig G3。IFA和WB结果显示3株单克隆抗体均能够特异性的识别天然DTMUV E蛋白,同时病毒中和试验表明B9D10C7株单克隆抗体具有中和病毒的活性。此外,我们还利用制备的B9D10C7株单克隆抗体作为检测DTMUV的抗体工具,对石蒜碱抑制DTMUV在BHK-21细胞上增殖的机制进行了初步探究。初步的研究结果表明,石蒜碱在BHK-21细胞上对DTMUV具有剂量依赖性抑制作用。综上所述,本研究成功表达了可溶性的DTMUV E Domain Ⅲ蛋白,并以其为免疫原制备抗DTMUV单克隆抗体,经过鉴定制备的单克隆抗体特异性强、敏感性高,可以特异性识别天然的DTMUV E蛋白,为DTMUV快速诊断试剂试纸条的研制、致病机制研究提供了有效的抗体工具。同时,在石蒜碱体外抑制DTMUV病毒的研究中,发现石蒜碱对DTMUV具有剂量依赖性抑制作用。
其他文献
热应激是一直以来制约我国奶业发展的一个重要问题,热应激对奶牛造成多种危害,严重影响奶牛生产性能。内质网应激是机体遭遇环境刺激时的一种保护性反应,已有研究证实,热应激会导致奶牛乳腺上皮细胞发生热休克反应,并且引发细胞凋亡,但是导致奶牛乳腺上皮细胞凋亡的机制是否与热应激条件下奶牛乳腺上皮细胞中的内质网应激有关亟需进一步研究。本试验的目的在于通过建立奶牛乳腺上皮细胞热应激模型,探究热应激条件下内质网应激
学位
文章主要对反浮选—冷结晶法制取氯化钾工艺过程进行描述,分析了生产过程中的关键控制点,并结合生产实践,对生产过程中钾的损失及关键生产环节的控制方法和问题解决措施进行阐述。
期刊
目的:本文旨在探讨母系表达基因3(maternally expressed gene 3,Meg3)在雌性大鼠生殖轴上不同发育阶段的表达变化,以及敲低Meg3基因对雌性大鼠初情期启动时间,初情期相关基因转录水平,卵巢形态学和血清性腺激素浓度的影响,从生殖上为调控雌性动物的初情期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方法:首先采集幼儿期(10 d),初情期前(25 d),初情期(32.50±1.22d)和成年期(63
学位
禽致病性大肠杆菌(Avian pathogenic Escherichia coli,APEC)是一种典型的肠道外致病菌,在禽类中具有广泛的宿主谱,不仅是严重危害养禽业健康发展的重要病原菌,而且是人类肠外致病性大肠杆菌毒力基因的潜在储库,由于APEC血清型复杂多样,毒力基因簇突变率高,其防治仍存在诸多困难。因此,开展APEC致病机制的研究,对养禽业的发展和公共健康安全都具有重要意义。大肠杆菌Ⅲ型分
学位
禽致病性大肠杆菌(Avian pathogenic Escherichia coli,APEC)作为一种常见的致病菌,常与其他病原体相互作用,引起禽大肠杆菌病甚至直接导致禽类死亡。因此,加强对APEC致病机制的研究,对养殖业发展和公共卫生防控具有重要意义。Ⅲ型分泌系统2(Escherichia coli type Ⅲ secretion system 2,ETT2)是2001年在肠出血性大肠杆菌O
学位
禽致病性大肠杆菌(Avian pathogenic Escherichia coli,APEC)是严重危害养禽业健康发展的重要病原菌之一,该病菌可通过侵染呼吸道粘膜上皮引起禽的呼吸系统和全身性疾病。目前,已知定位于鸡呼吸系统的一类亲水性膜表面糖蛋白-鸡肺表面活性蛋白A(chicken surfactant protein A,cSP-A)具有抗病原微生物的天然免疫功能,是防御病原菌入侵的第一道防线
学位
禽致病性大肠杆菌(Avian pathogenic Escherichia coli,APEC)可引发局部和全身感染,造成雏鸡大量死亡,给家禽业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Ⅰ型菌毛(Type 1Fimbriae)是APEC黏附相关毒力因子,可协助细菌在物体或宿主表面分泌粘附素,从而黏附、入侵宿主细胞。在APEC感染初始阶段,APEC通过Ⅰ型菌毛黏附宿主细胞实现定植后,会进一步形成生物被膜,导致APEC持续
学位
禽致病性大肠杆菌(Avian Pathogenic Escherichia coli,APEC)作为典型的肠道外病原菌具有广泛的宿主谱,严重危害养禽业的发展。作为一类人畜共患菌的潜在储库,APEC可能会对人类健康造成威胁,因此开展APEC致病机制的研究具有潜在的公共卫生学意义。外膜囊泡(Outer Membrane Vesicle,OMV)是一种由革兰氏阴性菌自然分泌的、具有双层蛋白脂结构的球形囊
学位
多杀性巴氏杆菌(Pasteurella muliocida,Pm)是引起猪呼吸道疾病的重要病原之一,有5个荚膜血清型(A、B、D、E、F),其中猪源Pm分离株主要为A和D型,可引起猪进行性萎缩性鼻炎(PAR)及肺炎,严重影响世界养猪业的可持续发展。通常从肺炎型巴氏杆菌病猪肺中分离的Pm主要是A型,从患有PAR猪体中分离的Pm则多为D型,然而并非绝对,目前在肺炎型巴氏杆菌病猪体中D型Pm的分离率上升
学位
刚地弓形虫(Toxoplasma gondii)是一种专性胞内寄生的顶复亚门原虫,能够感染绝大部分温血动物,因宿主免疫机制抑制作用,多数感染不表现出典型的症状,但在免疫缺陷的宿主中,因虫体的过量增殖则会对宿主细胞和组织造成严重损伤。相关研究显示弓形虫抗原或弓形虫弱毒株对多种肿瘤具有较好的抑制作用,同时,作为肿瘤微环境重要组分的IL-17A也被证明参与宿主对弓形虫的免疫。本论文以IL-17A为研究对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