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城市文明的变迁历经了商业范式、工业范式、生态范式,各国学者在对生态范式进行反思的基础上,预言新的“城市范式”诞生。20世纪末以来中国广泛开展的文明城市创建活动,正是顺应人类城市文明的发展趋势、体现科学发展观理念的一种新范式,即“城市文明范式”。2009年中央文明办将公共文明指数作为文明城市测评的一项重要工具,公共文明成为文明城市考评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广大市民群体在城市公共空间展示的文明素养,构成了一个城市、城区的公共行为素养。在一定程度上,公共行为素养是城市市民文明素质的集中体现,是展现城市形象的“窗口”,它直接影响到城市的“软环境”和“软实力”,是城市发展的重要力量与资源。从这一角度出发,加强城市公共文明建设就显得十分重要。
本论文以公共文明指数测评为研究对象,运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研究方法,着力探索公共文明建设与人的现代化、国民素质的关系,分析影响城市公共文明指数的主客观因素,针对问题提出有效的解决对策,并进一步得出研究结论:城市公共文明指数测评是我国文明城市建设中的一项重大理论与实践创新,第一次使城市公共义明得以量化,对于提高市民公共文明素养、提升城市“软实力”具有重要推动作用。当然,城市公共文明指数测评作为一项创新,在理论与实践方面必然也存在一些不足,需要在从以下方面进行不断的完善:(1)以人的现代化为准绳,建立公共文明的统一标准;(2)对公共空间进行层级性设置;(3)对传统文化进行反思,在国民素质的变迁中反思传统文化中的现代因素,实现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型;(4)发挥政府在当前公共文明建设中的主导作用,扩大社会参与范围,突出公共文明建设中的群众主体,培养市民公共精神;(5)建立公共文明指数的评估机制,加强公共文明指标体系的科学性、权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