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志愿服务是现代社会的客观需要和现代文明的重要象征。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公共事业的繁荣,志愿服务因在推动人类发展和社会进步方面所产生的突出经济社会效益而越来越多地受到国家、政府和社会的重视与关注。
中国的志愿服务运动产生于改革开放之后。虽然起步较晚,但由于经济社会等多方面的迫切需要和政府的强有力推动而得到了迅猛发展,产生了重大的社会影响力,尤其是2008年北京奥运会、残奥会的成功举办使我国的大型赛事志愿服务工作得到了巨大发展。富有中国特色的大型赛事志愿服务模式逐渐形成,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广泛瞩目。作为志愿者队伍中不可忽视的一股重要力量,赛事志愿者也得到了不少研究学者的重视。但目前的研究主要是围绕其服务动机和功能作用问题,极少涉及对大型赛事的志愿服务模式的深入探讨。事实上,赛事志愿服务模式科学与否极大影响着志愿者作用的发挥,对于中国大型赛事志愿服务模式非常有必要从理论上加以总结概括和学理建构。本论文以2009年山东省举办的第十一届全运会为对象,通过实地研究济南赛区的志愿服务工作状况,尝试性地从社会学角度对大型赛事志愿服务模式进行归纳总结,以期丰富相关志愿服务理论,对促进中国大型赛事志愿服务模式的完善发展有所补益。
文章主要采用深度访谈和文献研究方法获取资料,结合已有研究,立足结构功能主义视角,对当前大型赛事志愿服务模式的特点、影响因素、功能和不足等做出分析,为今后更好地开展赛事志愿服务提供参考和借鉴。
研究发现,在中国特殊的背景和制度环境下,大型赛事的志愿服务模式,坚持“党政统筹、专门机构发动、学校单位协助、公民广泛参与”的组织模式;在人力资源的管理上,实行“招募机制、培训机制、保障机制和激励机制相结合,全程贯穿宣传机制”的运作模式。这一模式的产生不仅与个人行为意识息息相关,还受到来自各种社会结构性因素施加的影响。其中,单位制的社会结构特征和整个社会盛行的志愿文化影响最大。在政府主导下发起的赛事志愿服务,利用强势的宣传动员了广大社会民众参与其中,不仅提供了优质服务为赛事顺利运行作保证,推动志愿者实现社会化,还大大提高了民众对社会公共事务的参与程度,促进了社会融合。
当然,现阶段的赛事志愿服务模式远不是完美无缺的,现实开展过程中还存在不少问题。如人力资源需求预测不准,岗位安排不合理;人员构成不合理,主体单一;法制化建设相对滞后,志愿者没有充分发挥其价值,等等,这些都是需要加以改进和完善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