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由骨质疏松引起的椎体压缩骨折已成为危害老年人健康的常见病。椎体骨折导致的腰背部疼痛、后凸畸形等并发症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近年来,经皮椎体成形术(perculaneous vertebroplasty,PVP)已广泛应用于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的治疗。但术中采用单侧穿刺还是双侧穿刺、术中骨水泥注入量多少、骨水泥弥散情况对疗效的影响等问题目前仍有较大争论。收集我院近年来的临床数据,对两种不同穿刺入路的临床疗效进行分析。目的通过对比分析单、双侧入路经皮椎体成形术(PVP)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OVCF)的临床疗效及差异,为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手术方式的选择提供一定的临床统计学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自2011年8月2013年7月收治的骨质疏松性胸腰椎椎体压缩骨折患者共68例(77个责任椎体)应用PVP治疗,其中单侧椎弓根入路组(35例41个椎体)、双侧椎弓根入路组(33例36个椎体)。统计术中手术时间、骨水泥注入量、术中透视次数、骨水泥渗漏、8个月随访期临近椎体再骨折的数量、统计术前、术后24小时、末次随访VAS评分、测量伤椎前缘、中间高度、局部Cobb’s角;对比分析单、双侧穿刺入路PVP术的临床疗效。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并获得随访。单侧入路组平均手术时间为(35.52±8.71)min,骨水泥注入量为(3.4±0.6)ml,术中透视透视次数为(17.42±2.83)次,骨水泥渗漏4例,椎体再骨折3例,术前VAS评分为(7.63±1.45)分,术后24小时VAS评分为(3.32±1.21)分,术后8个月VAS评分为(1.83±0.42)分;伤椎前缘高度由术前的(14.72±3.12)mmm恢复至术后24小时的(24.51±2.34)mm,术后8个月为(23.43±1.57)mm;伤椎中线高度由术前的(16.81±2.73)mm恢复至术后24小时的(24.94±2.15)mm,术后8个月为(24.23±1.24)mm;局部Cobb’s角由术前的(25.320±1.530)矫正至术后24小时的(13.44°±1.23°),术后8个月为(15.35°±1.54°)。双侧入路组平均手术时间为(46.81±7.90)min,骨水泥注入量为(6.2±0.4)m1,术中透视次数为(26.81±4.42)次,骨水泥渗漏7例,椎体再骨折5例,术前24小时VAS评分为(7.71±1.12)分,术后24小时VAS评分为(3.42±1.18)分,术后8个月VAS评分为(1.76±0.38)分;伤椎前缘高度由术前的(14.56±2.63)mm恢复至术后24小时的(24.39±2.82)mm,术后8个月为.(22.64±2.31)mm;伤椎中线高度由术前的(16.46±2.58)mm恢复至术后24小时的(24.28±1.72)mm,术后8个月为(24.34±1.37)mm;局部Cobb’s角由术前的(26.140±1.420)矫正至术后24小时的(13.26°±1.330),术后8个月为(15.41°±1.25°)两组之间比较,手术时间、骨水泥注入量、骨水泥渗漏与术中透视次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椎体再骨折数量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单侧组与双侧组术前、术后24小时VAS评分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4小时与术后8个月VAS评分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伤椎前缘、中间高度、局部Cobb’s角术前与术后24小时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4小时与术后8个月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单、双侧入路PVP是一种安全有效、理疗确切的微创手术方法,对治疗因OVCF引起的腰背部疼痛、后凸畸形等方面远期效果无明显差异,均可获得满意的临床疗效;单侧入路PVP具有手术时间短、术中透视次数少、骨水泥注入量少、骨水泥渗透率低、临近椎体再骨折率低等优点,是治疗OVCF可行有效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