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本文主要研究了树莓花色苷微胶囊及其相互作用模式。采用冷冻干燥和超声技术分别制备了以阿拉伯胶(gum arabic,AG)、大豆分离蛋白(soy protein isolate,SPI)及二者组合为壁材的花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主要研究了树莓花色苷微胶囊及其相互作用模式。采用冷冻干燥和超声技术分别制备了以阿拉伯胶(gum arabic,AG)、大豆分离蛋白(soy protein isolate,SPI)及二者组合为壁材的花色苷微胶囊。对于花色苷微胶囊的研究,主要分析了花色苷微胶囊的特性、包埋率(encapsulation efficiency,EE)、清除DPPH自由基的抗氧化能力,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色泽稳定性、热稳定性、储藏稳定性、形状及体外模拟消化特性。结果表明,所有微胶囊的包埋率为93.05%~98.87%。通过扫描电镜(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y,SEM)观察到的微胶囊形状为破碎的玻璃形状,微胶囊的平均尺寸为21.07±2.71μm~48.19±2.33μm。ζ电位(zeta potential,ZP)与FTIR光谱之间有良好的相关性,表明壁材和芯材之间存在化学交联作用。制备的微胶囊均增加了花色苷在80~114?C下的热稳定性。此外,花色苷在37℃下储存60天的过程中保留率高达48%,表明SPI和AG结合的H处理(SPI+AG+0.05%花色苷)最佳。此外,与未包埋的花色苷相比,以SPI和AG共同作为壁材的花色苷微胶囊在模拟胃肠道条件下具有良好的释放特性。以上结果表明,大豆蛋白作为壁材使花色苷有较好的稳定性,因此,本研究还进一步通过光谱学和稳定性研究探讨了纳米壁材大豆蛋白纳米凝胶与花色苷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作用结果表明,花色苷主要通过静态猝灭方式猝灭大豆蛋白的荧光强度。蛋白质与花色苷的结合位点数(n)接近1.0,在298 K时的结合常数(Ka)为1.572*104 L/M-1,表明花色苷和大豆蛋白纳米凝胶之间有很强的结合力。FTIR,UV-vis和圆二色谱的结果表明,花色苷改变了大豆蛋白纳米凝胶的二级和三级结构。此外,随着花色苷浓度的增加,大豆蛋白纳米凝胶的能带强度降低。这些结果表明,微胶囊是一种提高树莓花色苷稳定性、改善花色苷模拟胃肠消化特性的良好方法。这些结果有助于更好地理解花色苷与大豆蛋白纳米凝胶之间的相互作用,促进大豆蛋白纳米凝胶在食品花色苷上的应用。因此,微胶囊可以作为一种提高树莓花苷稳定性的有效方法,而花色苷和壁材的相互作用增强了花色苷的理化特性,有助于花色苷在食品上的应用。
其他文献
新高考改革后,英语写作所占考试比重加大,考查维度也愈发综合,这无疑对英语写作教和学提出了更大的挑战。与此同时,在当前中学英语写作教学中,学生面临着写作困难和写作焦虑
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对生态文明建设极为重视,将其摆在更加重要的战略位置,并纳入“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作出诸多重大决策,出台了《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对大
构建和实施淘汰机制是保障和提升博士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有效途径。近年来,我国高校积极探索并相继建立起博士研究生淘汰机制,其实施现状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机制是一种驱动力,具有激励、制约和保障功能。本研究运用负激励理论、制度功能理论,以淘汰机制的属性与功能为分析框架,梳理总结我国14所博士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试点高校博士研究生淘汰机制的实施现状及问题,提出优化建议。第一章为绪论。阐述论文的选题背景和研究
由于环保要求越来越严,致密砂岩气田压裂的返排液和采出水无法直接排放,需要进行净化处理。用返排液或采出水直接调配压裂液,并实现重复利用将会大幅降低气田的生产成本。返
如今中国工业制造业等行业快速崛起,火焰燃烧的温度作为一个反映物质的燃烧进程至关重要的参数。只有测量出准确的温度值才能方便解决后续问题。对大型的锅炉燃烧而言,锅炉内
当今时代中如坦克或装甲车等履带式车辆在火力防护、机动和电子信息等方面集成于一体而迅速发展,在现代陆军战争中占据着主导地位。而先进的履带式车辆测试技术是履带式车辆
氯吡脲是一种新型的苯基脲类植物生长调节剂,其主要作用是促进细胞分裂和体积增大,因此被广泛的用于猕猴桃种植中提高其产量。近年来,受经济效益的驱使,部分生产者大量使用氯
随着陆上油气资源的枯竭,海洋油气资源的开采势在必行。立管作为海洋油气资源开发的重要工具,在作业时遭遇海流作用会在尾流场出现交替性的旋涡脱落,致使立管受到脉动升力。
基于弹性体及其复合材料的力学增强,本论文采用粗粒度分子动力学模拟,讨论了材料的分子结构对体系力学性能的作用机制,重点探究了机械互锁结构和双分布接枝链结构的弹性体纳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大学与社会的关系愈发密切,大学的社会地位也不断提升。大学自诞生以来,一直以“象牙塔”和“智力城”的形象出现在人们面前,承担着人才培养、科研创新、社会服务等方面的重要使命。进入21世纪后,社会问题日趋复杂,国际间的竞争也愈发激烈,为了更好地解决社会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阻碍,人们将目光转向大学,试图从大学中找到解决社会发展问题的答案,进而为大学引领社会发展提供了的前提。而大学作为从事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