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目的:通过对临床资料及影像学资料的分析,构建并验证长期吸烟者肺间质纤维化背景下的孤立性肺结节(SPNs)18F-FDG PET/CT恶性风险预测模型。方法:搜集2011年1月至2019年12月期间于青岛大学附属医院PET/CT中心进行18F-FDG PET/CT显像,且具有明确吸烟史(每天吸卷烟1支以上,连续或累计6个月及以上)、同机CT具有肺间质纤维化合并孤立性肺结节的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共纳入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通过对临床资料及影像学资料的分析,构建并验证长期吸烟者肺间质纤维化背景下的孤立性肺结节(SPNs)18F-FDG PET/CT恶性风险预测模型。方法:搜集2011年1月至2019年12月期间于青岛大学附属医院PET/CT中心进行18F-FDG PET/CT显像,且具有明确吸烟史(每天吸卷烟1支以上,连续或累计6个月及以上)、同机CT具有肺间质纤维化合并孤立性肺结节的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共纳入病人数206例,均为男性;肺结节267个,以病理学诊断结果或肺内病灶随访的影像学资料(随访时间≥2年)为标准,判断结节良恶性,其中恶性结节188个、良性79个。将所有267例结节随机分为构建模型组(A组)和验证组(B组),其中A组纳入肺结节222个(恶性157个,良性65个)。B组纳入肺结节45个(恶性结节31个,良性结节14个)。运用χ2检验、Mann-Whitney U检验比较A组良恶性病灶的临床特征(年龄、吸烟指数)、形态特征(病灶最长径、密度、位置、分布、与纤维化区域相对位置、毛刺征、分叶征、钙化、空泡征、血管集束征、胸膜凹陷征、肺气肿及双肺纤维化严重程度)和代谢特征(病灶最大标准摄取值(SUVmax)),将具有统计学意义的差异变量进行非条件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结节恶性的独立危险因素并建立风险预测模型。以ROC曲线的曲线下面积评价模型自身验证,使用k折交叉验证(k=10)进行组外验证。将B组数据带入本研究模型、Herder模型、Brock模型、北大模型及程远模型进行比较,以5种模型ROC曲线下面积评估模型预测准确性。利用A组数据构建单纯CT征象的预测模型和单纯PET模型,纳入B组数据,比较本研究PET/CT模型、单纯CT模型和单纯PET模型的AUC值及诊断的敏感度、特异性。结果:单因素统计学分析示:吸烟指数,结节是否伴毛刺征、分叶征、血管集束征、钙化、肺气肿,病灶最长径,与纤维化区域的相对位置,SUVmax,双肺纤维化严重程度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z值:2.514~9.858,χ2值:4.353~18.442,均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病灶是否具有钙化、血管集束征及SUVmax为肺纤维化背景下恶性肺结节的独立危险因素(比值比(OR):0.048~2.534,均p<0.05)。恶性概率P=1/(1+e-x),x=-1.839-3.033×(钙化)+0.930×(血管集束征)+0.754×(SUVmax)(结节具有钙化或血管集束征赋值为1,否则赋值为0)。自身验证ROC曲线下面积(95%CI)为:0.932(0.895-0.969),模型的敏感度、特异性分别为87.9%、86.2%。k折交叉验证(k=10)结果显示,测试组预测准确性为0.847±0.0747,训练组预测准确性为0.862±0.0102。带入B组数据将本研究模型及其他4种SPN风险预测模型进行对比验证,ROC曲线下面积(95%CI)分别为:Herder模型0.788(0.644-0.932);PKUPH模型0.699(0.540-0.859);Brock模型0.702(0.536-0.867);程远模型0.782(0.635-0.929);本研究模型0.912(0.830-0.995),敏感度及特异性分别为:Herder模型64.5%、85.7%;PKUPH模型54.8%、92.9%;Brock模型41.9%、92.9%;程远模型77.4%、71.4%;本研究模型83.9%、92.9%。对比发现本模型诊断效能高于其他4种模型,且敏感度、特异性最高。本研究模型与单纯CT模型及单纯PET模型模型的ROC曲线下面积(95%CI)分别为:0.912(0.830-0.995);0.728(0.579-0.877);0.795(0.660-0.930),敏感度及特异性分别为:83.9%、92.9%;54.8%、85.7%;74.2%、92.9%,本PET/CT模型具有更高的诊断效能。结论:本研究利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得出,钙化、血管集束征及SUVmax为肺间质纤维化背景下恶性肺结节的独立危险因素,恶性概率P=1/(1+e-x),x=-1.839-3.033×(钙化)+0.930×(血管集束征)+0.754×(SUVmax)。经模型自身验证、组外验证及与已知模型对比验证后均显示出较高的诊断效能、敏感度及特异性。本模型基于18F-FDG PET/CT对肺间质纤维化背景下的孤立性肺结节作出良恶性判断,有利于辅助临床尽早对病灶进行干预,改善患者预后。
其他文献
目的探讨预先给予依达拉奉后腹腔镜直肠癌手术患者血糖和血乳酸的变化,研究探讨依达拉奉对长时间腔镜手术应激反应的影响。方法择期进行腹腔镜下直肠癌手术的患者80例,ASAI或II级,年龄35~75岁,性别不限。运用随机的数字表法,将这些患者随机分为依达拉奉组(E组)以及空白对照组(C组),其中E组在行气管插管后随即以60.0mg/h的速率进行静脉注射依达拉奉注射液30min,然后再以7.5mg/h的速率
目的:恶性胸膜间皮瘤(malignant pleural mesothelioma,MPM)是一种罕见的侵袭性肿瘤,与石棉接触有关,中位生存期为8-14个月。在2016年,国际肺癌研究协会(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the Study of Lung Cancer,IASLC)发布了 MPM 第八版TNM分期系统,目前的分期方案仍处于探索阶段,未来需其他数据集进行
目的:观察SW480结肠癌细胞上皮间质转化后β1整合素表达变化,探讨其对结肠癌细胞体外侵袭力的影响。方法:10 ng/ml TGF-β处理SW480结肠癌细胞72h诱导并检测其发生上皮间质转化。荧光定量PCR(Real-time PCR)及Western-blot方法分别检测转化前后癌细胞β1整合素m RNA和蛋白的表达;体外侵袭实验检测转化前后SW480细胞的体外侵袭能力。结果:上皮间质转化后结
目的:探讨局部晚期IIB-IV期非小细胞肺癌同步放化疗后大体肿瘤体积GTV三维体积变化对近期疗效的评价。方法筛选2012年9月至2014年10月青岛市市立医院肿瘤内科收治的局部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符合入组条件的经过同步放化疗治疗的患者16例,男12例,女4例,年龄32~78岁,中位年龄62岁。经病理或细胞学证实为非小细胞肺癌,AJCC2002年公布的TNM分期:其中IIB期1例,IIIA期8例,III
研究目的:在所有人类癌症中,肺癌是与癌症相关的死亡率最高的原因,五年生存率仅为23%。目前,非小细胞肺癌(NSCLC)的致病分子机制仍未知。这项研究的目的是鉴定和验证具有非小细胞肺预后价值的关键预后基因。研究方法:从Gene Expression Omnibus(GEO)数据库中下载包含腺癌患者(LUAD)以及鳞癌患者(LUSC)的四个 GEO 数据集(GSE18842,GSE33532,GSE6
背景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和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SAHS)均为呼吸系统常见的疾病,由于两者各自的常见性和多发性,同时发生于同一个患者的几率很大,两者同时并存又被称为重叠综合征(Overlap Syndrome OS),大量研究显示,OSAHS与COPD关系密切,相互影响,互为因果,一方面OSAHS合并COPD后,参与COPD的发生发展,从而加重肺功能损害;另一方面,COPD亦能
目的:探讨右美托咪定对腹腔镜全子宫切除术患者早期认知功能和TNF-α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在全身麻醉下择期行腹腔镜全子宫切除术患者60例,年龄45~60岁,ASAⅠ~Ⅱ级,其他重要器官功能良好。使用数字表法随机将这60例患者分为对照组(C组)和DEX组(D组),每一组各30例。D组,于麻醉诱导前15min静脉泵注右美托咪定(Dexmedetomidine,DEX),负荷剂量为1.0μg/kg,随后
目的:探讨使用低剂量吸入性糖皮质激素(inhaled glucocorticoids,ICS)治疗1年对轻中度哮喘儿童生长发育及肺功能的影响。生长发育观察指标为身高、体重、骨密度(BMD)及血清25羟维生素D(25-(OH)D)、骨钙素(BGP),肺功能观察指标为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1秒率(FEV1/FVC%),治疗期间观察药物不良反应。方法:收集2017年6月至2018年1月在青医附
目的:分别对比分析临床表现为慢性肾炎综合征、肾病综合征的IgA肾病患者与非IgA肾病患者的临床数据,探讨与IgA肾病诊断相关的临床指标,构建临床表现为慢性肾炎综合征、肾病综合征的IgA肾病无创诊断模型。方法:选取2012年6月1日至2019年6月30日在青岛大学附属医院肾病科住院并行肾穿刺活检的慢性肾炎综合征、肾病综合征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慢性肾炎综合征患者与肾病综合征患者按病例确诊时间分别分为训
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PD)是一种中老年人常见的、缓慢进展的神经退行性疾病。PD常见运动症状包括运动功能受损,运动缓慢,静止性震颤以及平衡障碍。PD的神经病理学特征是黑质(substantia nigra,SN)区多巴胺(dopamine,DA)能神经元的进行性丢失和纹状体内DA的耗竭。PD的发病机制与年龄老化、环境毒素、氧化应激和神经炎症等因素有关,但到目前为止PD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