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德国翻译理论家Vermeer和Nord二十世纪八十年启动的功能目的论对于实用翻译实践和研究极为有效。该理论认为翻译行为是由翻译目的决定的,即:目的决定手段。在多数情况下,翻译目的不止一个,译者需要遵循一个主要目的,使其翻译活动更为有效。本文试图将功能翻译理论和杨宪益夫妇所译《儒林外史》相结合,对目的论在《儒林外史》英译本中的应用进行描述性的分析,以此证明目的论对《儒林外史》的英译有指导意义。
《儒林外史》是中国古典名著之一,它描绘了明清时期许许多多知识分子的生活、境遇、功名、仕途、理想等各个方面,堪称中国十八世纪风俗画长卷。因此热爱中国古典文学的杨宪益夫妇把它翻译为英文,让世界了解这部经典之作。杨宪益夫妇的译本非常成功,不仅具有明确的翻译目的,尽量保持原著中的中国传统文化特色,同时也能为目标语读者所接受。
本文作者通过对杨宪益夫妇经历及其翻译观点的研究,发现杨宪益夫妇非常热爱中国古典文学作品以及中国传统文化。杨氏主张译者应该忠实地反映中国文化的核心和中国文明的精神。因此他们在《儒林外史》的翻译过程中,采取各种翻译策略,尽可能在目标语中保留中国古典小说中中国传统文化的元素。这一点与功能翻译理论中的“目的决定手段”不谋而合。
在此基础上,作者指出,目的论能够解释《儒林外史》英译本中的翻译策略,并以《儒林外史》中称谓语和习语为例,对比了中英文本,发现其采用的主要翻译策略为文献型翻译,同时为了译文的连贯性和可接受性,杨氏还采用工具性翻译作为补充。本文的研究证明功能翻译理论在《儒林外史》的英译本中得到合理体现,为今后翻译文学作品的研究提供一个翻译理论依据,从而为文学翻译事业填上小小的一砖一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