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萨克奶茶的情感认同研究——基于新疆伊犁小柳树村的田野调查

来源 :中南民族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p9586921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哈萨克语有句俗语广为人知:“宁可一日无食,不可一日无茶”。这也造成了外界对哈萨克人产生了爱喝奶茶的固有印象,而哈萨克人也乐于被贴上这样的标签。从走进毡房的那一刻起,奶茶几乎伴随了哈萨克人的所有社会活动。不管是日常生活的待客礼仪,还是盛大的节日庆典,都随处可见奶茶的身影。许多哈萨克人到异国他乡工作、学习、生活,都会在行李箱里带上煮奶茶必备的茶叶或是奶茶粉。这种切不断割不下的家的味道,经历了长时间的群体性培育和历史沉淀,成为一种身体体验式的行为后,是否可能产生一种共同的文化认知?什么样的过去成就了不可一日无茶的现实?
  本文以奶茶为例,通过对新疆伊犁小柳树村的田野调查,描述和阐释了奶茶与哈萨克人在日常生活中的互动与影响,多种场景下的地方性知识在教育孩童、各种仪式、礼物馈赠等方面通过人们的感知表现出来,这些知识成为彼此认同的重要因素,形成群体认同和维系规则。文章从“物”的社会生命的研究视角来讨论奶茶是如何被哈萨克人利用在生活的方方面面,最终又如何促成了哈萨克人的文化认同。文章的第一章从奶茶这个饮品自身的缘起、制作方法和相关的礼仪讲起,告诉人们什么是奶茶。第二章则是从游牧者、定居者和游子三个群体讲述了哈萨克人对奶茶特有的情感偏执,这种情感的偏执已深入人们的生活的每一个细节中,甚至影响着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的待人处事。第三章的主题是奶茶对哈萨克社会中人与人关系的影响以及爱喝奶茶所体现的个人情感、价值和态度。奶茶幻化做物将哈萨克人连接一起的同时,也促成了哈萨克社会中部落、邻里、家庭、民汉关系等多种关系的连接。第四章更进一步说明了奶茶在不同情境下被哈萨克族赋予了不同的文化意义。第五章从语言表达、文化意识等方面论证奶茶与文化认同的表现和动态变化。最后总结奶茶对哈萨克人来说这一独特的感觉的体验如何内化为一个自我文化认同的边界。
  本文通过追溯奶茶的生命历程,关注奶茶的角色流变,探究奶茶在哈萨克人日常生活中获得了怎样的社会生命,最重要的是,它的社会生命背后具有怎样鲜活的关于人的生命故事。本文试图通过哈萨克族奶茶的人类学考察,探讨个体式的味觉体验、情感表达到群体式的认同感知。奶茶作为承载哈萨克文化的文本,是一个味觉群体中的交流系统,哈萨克人利用这种特别的饮食习惯确立了一个被感知的社会,并在这一基础上进行文化的表达。
其他文献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营业税的弊端逐渐显现。2011年,经国务院批准,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联合下发实施营业税改增值税的试点方案,从上海交通运输业和部分现代服务行业开始,分行业分地区展开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试点工作。随着税制改革的深入,2016年3月23日,财政部和国家税务总局联合下发《关于全面推开营业税改增值税试点的通知》,自2016年5月1日,将金融保险业、房地产业和建筑业、生活服务业等行业全部纳
学位
1994年我国实行的分税制财税体制改革及同年召开的西藏工作座谈会,对于国家而言初步形成了地方税制的基本框架;对于西藏而言结束了与国家税制相分离的状态,实现了西藏与国家税制上的同步,同时西藏实行“税制一致,适当变通”的特殊政策,促进了西藏经济社会的发展。在2016年全国范围内实行“营改增”带给地方政府比较严重的负面影响,包括引起地方主体税种的缺失,不断缩小地方税收收入规模等。  本文的采用文献研究和
学位
一个地区的城镇化水平往往与该地区的经济发展能力和经济水平相关,城镇化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一个地区经济发展和经济能力方面的水平,如果城镇化发展不处于一个良性循环,会诱发各种经济和社会问题。目前,西藏自治区的城镇化水平落后于全国城镇化的平均水平,加快发展西藏自治区城镇化无疑是落实“十九大”关于城镇化的相关政策和精神及促进我国区域协调发展的一项重要内容。因此,对西藏自治区城镇化进行综合测度分析,查找西藏
学位
一、研究目的和意义  本项研究主要围绕西藏古代度量衡早期的萌芽状态到初步的发展、怎么与政权建设结合,从而在更大的时间和空间范围实行了统一和标准化,怎样影响着方方面面的历史活动关系,并在一定程度上梳理西藏古代度量衡的发展演变历史,而且通过复线叙事的方式,在梳理历史的同时,与社会结群关系和政治组织如何有效结合的问题,在大的历史叙述中局部制度的变化如何影响大的历史方向,从而对西藏古代度量衡发展有个清晰的
我国作为多民族国家,民族地区乡村振兴事业关乎“三农”发展全局,关系各民族和谐稳定,关涉中华民族复兴大计。2009年,国家民委联合财政部启动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下文简称特色村寨)建设项目,近10年来,该项目在保护发展民族文化、重塑文化自觉与自信、提高少数群众生活水平、推动乡村发展和城镇化进程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处于乡村振兴与文化资本化进程快速推进双重背景下的特色村寨扮演多
学位
边境民族村寨作为我国对外开放的前沿地区,其振兴有利于保证边境稳定、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改革开放四十年来,我国边境民族村寨经济发生巨变。“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又使得边境民族村寨迎来难得的发展机遇。面对这些发展机遇,边境民族村寨可以如何去实现振兴?经济作为乡村的活血剂,是乡村振兴的核心。因此,经济转型对边境民族村寨的振兴至关重要。  京族作为我国人口较少民族之一,其聚居地“京族三岛”位于我国广西壮族自
学位
近年来,我国的特色小镇创建工作受到了非常高的重视,特色小镇的功能也日益丰富,这对特色小镇建设中的文化氛围也提出了新的要求。而民族织锦艺术正是一个民族地域文化的外在表现,同时也是该民族内在心理素质的反映,因此如何合理利用这种艺术形式,如何继承和发扬这种深厚的文化特色,如何开辟出一条既具有时代精神又不失地域特色的特色小镇建设道路,这成为了我们即将努力探索的一个新方向。本文正是在这种文化背景下,对具有悠
学位
文化资本化是一个实践命题。民族传统工艺文化资本化的实质是在市场经济环境下,将民族传统工艺作为文化资本进行利用和开发。民族传统工艺文化资本化关涉到传统工艺的未来走向,与文化的传承保护、民族文化的发展等息息相关,甚至与文化产业、文化战略都有着密切的联系。那么,民族传统工艺文化资本化的具体实践行为包括哪些内容?实践的逻辑又是什么?实践过程中存在着何种规律对于这些问题,本文以剑川白族木雕作为典型案例,在详
水族是我国55个少数民族之一,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水族人口规模为41.18万人,主要聚居于黔桂交界的龙江与都柳江上游,贵州省三都县是我国唯一的水族自治县,全国约63%的水族人口聚集于此。研究发现,新中国成立后,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在我国民族人口政策、民族教育政策、民族经济政策等的支持下,水族人口发展取得重大成就,具体表现为人口素质逐步提高、人口城镇化率稳步提升、人口产业结构与人口职业
学位
2017年10月,党的十九大报告首次明确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2017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中央农村工作会议进一步明确了总体思路和具体途径,要求传统民族村落要做到“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但已有的民族地区的发展实践证明,经济发展与传统文化传承呈现悖论。  浙江省景宁畲族自治县上寮自然村是景宁县地理位置相对偏远,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的畲族村寨,其传统文化保存得较好,但经济发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