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都察院到平政院(1901-1916)——清末民初的官员监督与惩戒

来源 :吉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oger8411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都察院是清代专门的监察机关,上以启沃君心,中以纠劾官邪,下以舒表民志,在朝廷治理中发挥独特作用。都察院之职由各道监察御史和六科给事中等科道言官行使,他们“匡君德,儆官邪,达民情”,地位清要,享有威权。迨至清末新政时期,科道不仅继续弹劾贪墨权贵,揭参违法官吏,而且就新政改制发表卓见,还通过处理吏民申冤,监督地方,为中央集权助力。
  然而,因内外交困启动的新政,很快走上仿行西法、改革官制的快车道,传统的六部九卿、翰詹科道官制受到巨大冲击。就都察院而言,倡议裁撤者有之,反对裁改者有之,主张都察院代下议院者颇有其人,提议改都察院为行政或惩戒裁判所者亦不乏。一时议论纷纷,莫衷一是。其中,左都御史陆宝忠、御史汪凤池、王步瀛、赵炳麟、江春霖等人颇多建言和运作,引人瞩目。这不仅反映出中外思想观念的杂糅和碰撞,也意味着监察体制的新旧转型即将来临。尽管直至辛亥革命爆发都察院仍然存留,但其编制和人员大为缩减,影响力也颇见式微。
  1912年民国成立,除旧布新,都察院被大总统袁世凯下令裁撤。但是,官员的监督和惩戒仍是亟待考虑的问题。1914年平政院设立,附设肃政厅,专司纠弹官吏。一方面,平政院评事和肃政史颇多前清科道出身,肃政厅与都察院设置相仿,职能相近,可见新旧监察制度的延续性。另一方面,肃政厅设在平政院,除弹劾以肃政史的名义,其他公文往来冠以平政院,并非完全独立的机构。肃政史依据纠弹法案行使职权,对弹劾案件进行调查取证,由平政院审理,再依违法还是犯罪,分别由文官高等惩戒委员会惩处或法庭裁判,最后上呈大总统定夺。这不同于前清由堂官、督抚查核,吏部议处的程序。因此,民初的机构分工更加凸显分权制衡,更加追求弹劾与惩戒程序的司法化,在行政案件的审理上初步实现了近代转型。
  进言之,平政院并非具有裁决权的审判机关,其对官员赃私案构成犯罪的审理后,交大理院裁决执行;对官员渎职违法应予惩戒的交惩戒委员会处分。平政院仅为接收行政案件的机构,对一些行政决定做出维持或者撤销、变更的决定,对官员违法情事不具有裁决权。因此,平政院设立之初职务较为清简,与惩戒委员会、肃政厅之间也存在权限之争。不论在职权还是公署的争取上,平政院都频频落败。后来平政院长周树模改任文官高等惩戒委员会委员长以后,要求各省呈劾属员的案件交付惩戒委员会惩戒,不必再交平政院审理;加以司法官惩戒委员会、审计官惩戒委员会相继成立,官员惩戒的专门化逐渐实现。
  伴随着袁世凯政权的起落,肃政厅从1914年设立到1916年裁撤。此期延续传统监察制度与仿行西式建制并行,是旧制度与新举措交汇之时。从都察院到平政院肃政厅,从御史到肃政史,从台规到纠弹法,名称的变化不仅蕴含着制度变迁的内在机理,也反映着由帝制到共和的政治体制变革。但改革背后一直不变的主题,就是对官员的监督与惩戒。中国历来重治吏,通过各种方式掌握大小官吏的动向,监督一切官吏,监督官吏的一切。这是中国古代治吏的传统情形,是巩固皇权的重要手段。这种治吏的方式发展到清代,历经清末民初的改革,不仅机构形式有所不同,而且职能也多有改变。本文从清末都察院的改革切入,从都察院上奏纠弹、审判覆核、申冤呈请到肃政厅专职弹劾,再到平政院受理诉讼、惩戒委员会职司惩处,挖掘制度变化的复杂性、丰富性与内在的张力。在各个事件中探寻真相,揭示机构的制度设计与运行状况,以期展现1901-1916年间官员监督与惩戒制度的延续、改革和探索。
其他文献
金融机构道德风险是金融市场的“灰犀牛”,几乎每一次金融危机都与其密切相关,如何解决金融机构道德风险一直以来都是金融监管领域的重要命题。2008年金融危机使学术界与金融监管部门意识到金融机构行为监管已经不足以规制金融机构道德风险,故提出金融机构公司治理监管,以进一步完善与强化金融监管。2019年,帕特里克?博尔顿(Patrick Bolton)等四位欧洲经济政策研究中心研究员发表《金融体系终于稳健了
学位
作为民法典的总纲,《民法总则》从第3条到第9条规定了民法的基本原则,这是我国法律的一个特色创造,称为内在体系外显。其中在《民法总则》第9条中新增一款:“民事主体从事民事活动,应当有利于节约资源、保护生态环境”,这一条款被称为“绿色原则”。“绿色原则”的出台,是我国民法典编纂的重要创新与突破,在目前我国提倡生态文明建设,建设美丽中国的时代背景下,具有很大的现实意义。但是关于绿色原则的争议也有很多,关
学位
精神障碍患者非自愿住院制度是我国《精神卫生法》的核心内容之一。随着“被精神病”案例越来越多地被披露出来,我国《精神卫生法》关于精神障碍患者非自愿住院相关规定的缺陷和不足之处也越来越多地暴露出来,该项制度亟待完善。  我国《精神卫生法》并没有明确的出现“非自愿住院”的概念,对暴力犯罪精神病人的“强制医疗”被规定在刑法中,学界在术语使用上存在不一致的现象,但区分起来各种术语在含义上存在微妙的差别,通过
从著作权制度的形成与发展机理上讲,著作权法中的公有领域,是与著作权同时产生的,且二者具有同生共长的逻辑同一性。公有领域是著作权法中的基础问题和前沿问题,但遗憾的是,传统著作权理论在不同程度上忽视了公有领域的重要地位与制度功能,致力于从著作权制度内部对著作权保护或限制机制进行设计与完善,以致在公有领域规范缺位下引发了著作权理论研究与司法裁判实践中难以破解的难题。在日益强化著作权保护而忽视公有领域价值
学位
“先期允诺”,意指合同正式签署前,双方当事人在谈判过程中形成的,最终并未明确订入最后协议中的说明和允诺。先期允诺的内涵包括未订入书面合同的合意以及作为债的发生原因之一的单方允诺;其外延则囊括了合同订立前的事实陈述与对未来履行的确定承诺。其形式涉及信件、聊天记录、备忘录、初步草案等书面性文书,以及双方在磋商过程中口头形式表达的意向和信息。  整体而言,对先期允诺法律约束力予以保护是现代各国立法的共同
学位
当代中国司法回应社会是指,基于当代中国多元转型的情境,中国司法在法治的框架内以及现有政法体制环境下,根据自身回应能力的大小以及回应力度的理性判断,运用以司法裁决为核心,同时囊括其他各种方式的司法产品,对社会的多元诉求进行回应,从而不断实现司法与社会良性互动、关系建构的过程。对于当代中国司法回应社会的理论架构和实践开展之研究,不仅具有充分的选题依据与问题意识,而且具有重大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中国司
学位
在人类的历史上,从未有任何事物像财产权一样,能够如此广泛地激发人类的想象力并持续吸引着人类的激情,人类的想象力与激情又反过来引导和推动着财产权制度的演进和变革。从“风车、水磨、马车”的古罗马和封建时代到如今的大数据时代,人类社会的财产权制度经历了从强调对有形财产的控制和支配到不断为容纳无形财产而扩张的“非物质化革命”,数据资源也取代土地和资本成为了当下最为重要的经济资源和财富存在形态。不同于分散、
学位
民刑案件的交叉在司法实践中频繁发生,而有关民刑交叉案件的诉讼关系问题则成为司法实践与学术界关注的问题。民间借贷与非法集资领域的司法解释将民刑诉讼是否涉及“同一事实”作为处理其诉讼关系的标准,但司法裁判对“同一事实”的解读并不统一,且主要有以下几种不同解读方式:一是“同一事实”的认定应是“自然事实”;二是“同一事实”应是行为主体、行为客体或对象,以及行为表现三者均相同的情形;民间借贷存在与非法集资案
学位
市场经济条件下,金融机构退出竞争不可避免,再完善的金融监管也无法消除金融机构陷入困境的可能。缺乏有效的金融机构退出制度往往是加剧经济危机的重要因素之一。党中央、国务院明确提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本质是法治经济,我国应加强市场法律制度建设,制定和完善与金融业相关的法律法规,为金融机构退出市场提供全面的法治保障。  我国已经展开对金融机构退出市场的探索。2017年10月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加快完善社会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