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第一部分DCD供肝肝移植的临床病例分析目的:目前我国广泛实行DCD来源的供肝肝移植,由于供体的复杂性和获取过程中的器官损伤,可能导致术后感染率、器官失功率以及死亡率显著升高。在此,我们通过分析我中心近五年来的肝移植患者的临床资料,旨在探讨DCD供肝肝移植的安全性与可靠性。方法:收集112例于2010年12月~2015年12月期间在四川省医学科学院·四川省人民医院器官移植中心接受同种异体原位肝移植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按供肝的不同来源分为DCD组(n=43)和非DCD组(n=69)。比较两组肝移植患者的围手术期相关指标、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以及临床预后的差异。结果:本研究中两组肝移植患者术前基线资料包括年龄、性别、既往史、MELD评分及Child评分等均无明显统计学差异。与非DCD组患者相比,DCD组供肝的热缺血时间显著延长,而其冷缺血时间则明显缩短(P<0.05)。DCD组患者的术中输液总量和实际入量较非DCD组明显减少(P<0.05),而在术中出血量、输红细胞总量、输血浆总量和术中尿量等虽数值远少于非DCD组患者,但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进一步采用直线相关分析结果提示肝移植患者的术中实际入量与呼吸机使用时间之间无显著相关性(P>0.05)。DCD组患者的无肝期时间(80.93±27.41 min)较非DCD组(98.30±37.70 min)明显缩短(P<0.05),手术时间方面相比,DCD组患者(533.26±122.28 min)较非DCD组(588.01±141.66 min)也明显缩短(P<0.05)。对各组患者术后肝功能指标分析显示,DCD组患者术后30天内其谷氨酰转肽酶(GGT)和碱性磷酸酶(ALP)明显高于非DCD组(P<0.05)。此外,DCD组肝移植患者术后1年和3年生存率分别为79.1%(34/43)和79.1%(34/43);非DCD组患者术后1年和3年生存率为84.1%(58/69)和81.2%(56/69);两组患者在术后生存率方面并无显著性差异。同时,两组肝移植患者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也未见明显差异。结论:研究结果发现不同来源的供肝肝移植可达到相似的临床结局,在围手术期相关指标、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以及临床预后等方面无明显差异,这为当前DCD来源供肝肝移植的安全性和可靠性提供了理论依据。第二部分降期治疗对肝癌肝移植患者临床预后的影响目的:目前我国大多数拟行肝癌肝移植的患者处于肝癌晚期,术前行降期治疗可能有利于延缓肿瘤的发展并增加患者肝移植的机会,但临床疗效如何有待进一步探讨。在此,本研究旨在通过回顾性研究分析我中心近五年来术前行降期治疗的肝癌肝移植患者的临床资料,探讨其对患者临床预后的影响。方法:收集47例于2010年12月~2015年12月期间在四川省医学科学院·四川省人民医院器官移植中心因原发性肝癌接受同种异体原位肝移植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术前是否行降期治疗分为降期治疗组(n=22)和非降期治疗组(n=25),比较两组肝癌肝移植患者的围手术期相关指标、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以及临床预后的差异。结果:本研究中两组肝移植患者基线资料包括年龄、性别、既往史、MELD评分、Child评分及TNM分期等均无明显差异。两组患者在围手术期相关指标如术中出入量、手术时间及术后早期肝功能等方面无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肝移植患者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包括术后黄疸、乙肝复发、肿瘤复发及转移、术后高血压、术后糖尿病、腹泻、肺部感染以及急性、慢性排斥反应等也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降期治疗组肝移植患者术后1年和3年总生存率分别为86.4%(19/22)和81.8%(18/22),而非降期治疗组患者的1年和3年总生存率分别为84%(21/25)和80%(20/25),两组患者术后1年和3年总生存率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同时,降期治疗组患者术后1年和3年无瘤生存率分别为63.6%(14/22)和59.1%(13/22),非降期治疗组患者的术后1年和3年无瘤生存率分别为68%(17/25)和64%(16/25),两组患者1年和3年无瘤生存率也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接受术前降期治疗的肝癌肝移植患者较未行降期治疗的患者在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总生存率及无瘤生存率等方面均无明显差异,肝癌肝移植患者术前行降期治疗可达到与原符合肝移植标准患者类似的临床结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