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主要探讨了认知语境及其在翻译中对原文连贯解读的作用问题。对原文的连贯解读是重构连贯译文的前提之一。但是连贯不仅是语言现象,而且是心理现象。仅从原文的内容寻求连贯的解读是不够的,构建文本的认知模式是很有必要的,这样文本才是有意义的,可理解的。因此为了分析并且有助于译者对原文的解读,我们有必要研究认知语境的构建。本文中认知语境的概念来自于斯伯伯(Sperber)和威尔逊(Wilson)-《关联性:交际与认知》的作者。为了对语境这一概念有个全面的认识,作者首先回顾了前人的研究成果:Malinowski的情景语境和文化语境,Firth的情景语境,Halliday的语域理论。虽然不同的学者从不同的角度研究语境,例如:从人类学角度,从社会语言学角度,他们都有一些共同点:例如他们都强调外部世界的作用,认为语境是静态的。斯伯伯(Sperber)和威尔逊(Wilson)提出的认知语境是动态的,是在语言交际中构建的。在关联理论的指导下,熊学亮构建了他的认知语境模式。但是这一模式没有反映出认知语境的最大特点:自动性。此外,斯伯伯(Sperber)和威尔逊(Wilson)和熊学亮的认知语境也不是为了翻译研究构建的。基于以上观察作者提出了她自己的语境模式。这一语境是一个心理建构,包括三个部分:情景记忆,工作记忆和长期记忆。当我们解读具体的话语时,我们会本能地利用这三者之一。对于具体的话语到底哪一种因素在起作用则取决于关联性。这个模式反映了认知语境自动化的特点,作者利用这一模式试图对翻译过程中的连贯解读做出一些说明解释。在第五章,作者讨论了这一模式对翻译中连贯解读的作用。通过分析,作者指出:第一,连贯的解读取决于认知语境的选择;第二:作者的自动认知语境推导模式在研究认知语境的选择上是有价值的;第三:基于以上两点,作者提出的自动认知语境推导模式可以用于对翻译过程中连贯解读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