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气候变化问题的日益凸显,减少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已经逐渐成为全球的共识。作为经济产出的一种副产品,二氧化碳减排毫无疑问地会影响一个国家、地区的经济发展速度以及社会福利,从而导致相应的减排成本。我国作为当前全球最大的二氧化碳排放国,面临着来自国内外的巨大的减排压力。与此同时,我国目前仍处在一个快速发展的过程中,碳减排的机制、制度仍不完善。碳减排的成本有效性较低,大幅地碳减排必然会对我国的经济发展造成严重影响,降低人民的社会福祉。针对我国当前碳减排过程所面临的具体问题,本文从我国具体国情出发,在减排成本分析视角下深入探讨了我国碳减排机制的设计问题。为我国更好地应对气候变化,降低碳减排的成本,制定科学合理的碳减排策略提供理论和决策支撑。本文面向国家应对气候变化重大战略需求和碳减排机制设计研究的国际前沿,对减排成本分析视角下的碳减排机制设计展开了系统的研究。在借鉴国内外相关研究的基础上,论文全文以“在减排成本视角下如何制定减排目标-如何分配减排目标-如何选择减排模式”为研究主线,综合采用数据包络分析方法、参数的方向距离函数方法、多标准决策分析理论以及计量经济学理论,从成本分析视角下减排目标的制定,碳配额的分配以及碳减排模式的选择等角度探讨了碳减排机制的设计问题,具体展开了以下四个方面的创新性工作:(1)基于相关文献,从生产侧和消费侧的角度厘清了区域一体化对碳边际减排成本差异性的影响机制,并综合使用一价定律、方向距离函数以及计量经济学理论,构建了区域一体化对碳边际减排成本差异性的影响模型。碳边际减排成本的区域差异性为碳减排机制设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是不同减排机制的减排成本存在差异的主要原因之一。在总结已有文献的基础上,本文从生产侧和消费侧的角度厘清了区域一体化对碳边际减排成本差异性的影响机制。并基于一价定律以及方向距离函数构建了区域一体化以及碳边际减排成本指标。通过面板数据模型进行实证分析发现,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区域一体化水平的提升确实一定程度上导致了碳边际减排成本的增加。同时,研究结果对商品种类的选择以及子样本是稳健的。(2)基于生产可能集理论,构建了评估区域碳强度下降潜力的分式规划模型,并结合多前沿分析方法对我国省际碳强度下降潜力展开了实证分析。相比传统的方向距离函数模型,该模型的优点在于其评价结果不依赖于方向向量的选择,有利于更加客观地评价各个地区的碳强度下降潜力。实证上,本文对我国30个省市的碳强度下降潜力展开了系统地分析。在评价分析过程中,本文将多前沿分析法与共同前沿分析法有机地结合,有效地刻画了技术差异对碳强度下降潜力的影响,对各地区如何降低碳强度的下降潜力、提高碳排放的效率有着积极的指导意义。(3)基于Shapley信息熵理论、多标准的决策分析方法(MCDA)以及数据包络分析理论,构建了区域间碳配额分配策略的经济收益和节能收益评估模型。实证上,以我国为研究对象,从成本-收益的视角深入探讨了各个分配策略的经济收益和节能收益。通过对我国2012-2015年30个省市展开实证研究发现,不同的碳配额分配方法的经济收益差异巨大,而其中多标准的碳配额的分配策略的经济收益最大,大约为3.246-3.619%,同时还有2.641-3.172%的节能收益。通过对多种碳配额分配策略的经济收益与节能收益的评价,本文对成本收益视角下如何选择碳配额分配策略提供了相关理论支撑。(4)基于最优化理论以及生产函数理论,构建了区域间碳协同减排的成本节约评估模型,并将该模型与Shapley值分配方法有机地结合,提出了协同减排的收益分配方案。实证上,以我国为研究对象,本文构建了63种区域间协同减排模式,并对各个模式的成本节约展开了系统分析。实证结果表明,二氧化碳协同减排的确能够节约成本,提高减排的成本有效性。具体地,2009年63种协同减排系统的节约的减排成本占潜在GDP的平均比例为5.1%。在全国的协同减排情形中,相比独立减排,减少相同的碳排放,协同减排能够增加9.3%的潜在国内生产总值。通过Shapley值方法对各个地区的贡献展开评估发现,在全国性的协同减排中,不同地区对协同减排的减排成本节约的贡献程度不尽一致,华中地区以及东北地区在协同减排中对减排成本节约贡献相对较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