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改革开放以来,国家的让渡空间和经济的快速发展提供了滋生民间组织的土壤,国内非营利组织如雨后春笋般成长和壮大,并活跃于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尽管国内非营利组织发展迅速,然而,其公信力不足的问题却日益凸显,甚至有人认为,大陆非营利部门已经陷入“塔西陀陷阱”。近年来,内地关于非营利组织公信力研究的成果虽不多见,但总体呈现增长趋势。现有研究大都集中在公信力评估方面,而对公信力缺失的系统性问题的研究相对较少。因此,系统性地探究当前非营利组织公信力缺失的深层次原因显得十分必要。本文首先明确非营利组织概念的界定,阐述非营利组织特征属性及其相互关系,同时,基于对信任相关研究的梳理分析,从信任的若干维度切入,界定公信力的概念及其影响因素。在此基础上,构建“非营利组织公信力与非营利组织特征属性关系模型”,以模型为工具,剖析红十字会、河南宋庆龄基金会和中华少年儿童慈善救助基金会信任危机的根源,从而得出我国非营利组织公信力缺失源于其特征属性缺失的结论。最后,本文从修复非营利组织特征属性的角度提出了重建非营利组织公信力的对策,具体为:理顺非营利组织和政府的关系;建立和完善非营利组织法律体系;构建多元监督体系;完善组织内部治理;加强行业自律。本文的创新之处在于基于非营利组织属性视角来审视其公信力缺失的根源,此类研究目前国内较少。本文认为,非营利组织的基本特征属性决定了其作为第三部门的优势和缺陷;非营利组织的内部治理与外部制度环境是影响非营利组织特征属性健康和完整的主要因素;非营利组织公信力缺失的根本原因是非营利组织特征属性缺失所导致的;重建非营利组织公信力的政策和措施应当围绕修复和加强非营利组织特征属性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