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本文的研究工作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针对Galbulimima家族中生物碱GB13,Himgaline,GB16的合成,第二部分是针对吲哚类生物碱Vincorine的合成。
论文的第二章是关于Galbu
【出 处】
: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 中国科学院大学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的研究工作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针对Galbulimima家族中生物碱GB13,Himgaline,GB16的合成,第二部分是针对吲哚类生物碱Vincorine的合成。
论文的第二章是关于Galbulimima生物碱家族中的(-)-GB13,(-)-Himgaline和(+)-GB16的不对称合成。我们通过从五环生物碱GB13中间C环的断开,将这个分子分解为两个双环片段。其中的烯酮片段可以从已知原料(S)-3-氨基丁醇出发,依次通过缩合、烷基化、氢化和IBX氧化得到。另一个双环内酯片段从酮酯化合物得到,而后者是通过一个改进的文献报道的分子内不对称Michae1加成反应制备。两个片段的连接可以通过TiCl4催化的Mukaiyama-Michael反应实现。之后通过一系列的官能团转换可以得到关环前体。将关环前体缓慢滴加到沸腾的Sml2的四氢呋喃溶液中,在无任何添加剂的条件下我们顺利得到了羰基-烯还原偶联的环化产物。再通过后续的一些步骤我们顺利的完成了(-)-GB13和(-)-Himgaline的不对称合成。同时,从之前的一个高级中间体出发,经过一些化学转化我们还首次完成了(+)-GB16的合成。
论文的第三章是关于吲哚类生物碱Vincorine的合成研究。我们以有机小分子催化的醛对烷叉基丙二酸二酯的不对称Michael加成和分子内双负离子的氧化偶联反应为关键反应,设计了一条不对称合成Vincorine的路线。目前已经得到一个高级中间体,进一步的合成尚在进行中。
其他文献
铜纳米线具有较高的长径比和大的比表面积,在电学、催化等方面都表现出优越的性能和潜在的应用价值。目前,国内外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铜纳米线的制备、性质和应用方面。本论文中,我们用溶液还原法,对不同的二元胺存在下铜纳米线的合成进行系统的研究;采用覆盖剂(二元胺)调节晶体定向生长和搅拌诱导聚集的结合制备分级结构的铜;最后,用Cu(OH)2代替Cu(NO3)2作铜源实现废液的重复利用,制备均匀、细长的铜纳米线,
请下载后查看,本文暂不支持在线获取查看简介。
Please download to view, this article does not support online access to view profile.
古往今来成就大艺术的天才,为数并不似名人录之类的辞书所载浩荡,甚至可说凤毛麟角、屈指可数,其原因是大艺术必有大难度.而当难度成为一个多元的领域时,能为所有人所颔首的
在2006年,Andersen教授小组从多米尼加岛采集到的海绵体生物Akacoralliphaga中提取到了天然产物分子Liphagal,它对磷酯酰肌醇-3-激酶(P13K)显示了很高的抑制活性。Liphagal是
石墨烯是以sp2键合的单层或少层碳原子结构,自发现以来就一直备受关注。石墨烯优异的电学、光学和力学性质使其在器件应用领域被当成候选材料。对于一种新材料的研究和应用,可
一、初中英语“生本教育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 教师要求学生预习并设置的问题情境不若贴近学生,就无法激发学生的积极性,避免学生课前准备不充分。生本教育的特点是把学生作为主体,全面依靠学生、充分相信学生、高度尊重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但学生要能按照老师布置的要求,做好课前深入探究,在课堂上对老师教授的知识点很难准确理解,更谈不上课堂外知识的拓展。 2. 少数学生参与意识差。“生本教育课堂
研究多肽分子,尤其是与疾病相关的淀粉样多肽分子的组装结构和聚集行为,对于理解淀粉样变性病的发生机制和发展有效的干预和治疗策略等生物学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本论文主要利
自从1919英国科学家弗朗西斯·阿斯顿(Francis William Aston)搭建成功第一台质谱仪,质谱技术就在科学实践和社会生活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特别是近二三十年,质谱技术有了
类金刚石碳膜(DLC)由于其独特的结构具有高硬度、低磨损、高的光学透过性和良好的生物相容性等优点,作为保护性涂层在力学、摩擦学、生物医学等方面得到了诸多应用。但是,DL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