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青少年起病非手术性甲状旁腺功能减退症患者的基因突变谱和临床表型分析

来源 :北京协和医学院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pexLiuNck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甲状旁腺功能减退症(hypoparathyroidism,HP),简称甲旁减,是因各种原因所致甲状旁腺素(parathyroid hormone,PTH)分泌不足,引起钙磷代谢紊乱的一类疾病。其病因包括颈部手术、外伤、外放射、自身免疫、遗传异常等。目前已发现有十数种基因突变与甲旁减的发病相关。既往关于大样本非手术性甲旁减患者全面基因筛查的研究数量有限,尚缺乏遗传性甲旁减系统的临床和分子遗传学概况研究。随着分子生物学诊断技术的发展,靶向目标序列的二代测序(targeted next-generation sequencing,T-NGS)已成为多种基因突变所导致的单基因疾病经济、快捷的检测方法,辅以较为简便的多重连接探针扩增技术(multiplex ligation-dependent probe amplification,MLPA)则可同时对大片段缺失进行检测。目的本研究拟在一个单中心、大样本的儿童/青少年起病的非手术性甲旁减患者中:1)应用T-NGS+MLPA技术联合,探索单基因突变在起病年龄较早的非手术性甲旁减发病中的作用;2)通过体外功能实验验证某些新发现的突变位点的致病性;3)重点分析部分遗传性甲旁减的临床特点;结合遗传诊断策略探索甲旁减患者的基因诊断流程。方法在1975年至2018年间北京协和医院内分泌科门诊连续就诊的HP患者中,纳入起病年龄≤18岁、排除明确继发因素(包括颈部手术、外伤、外照射等)的患者,收集其临床资料和生化指标;自主设计包含15种HP相关候选致病基因的二代测序panel,使用T-NGS联合TBX1-MLPA,对受试者进行候选基因突变筛查,应用ACMG将变异分为致病、可能致病、意义未明、可能良性和良性。利用体外双荧光素酶报告系统验证TBX1和CASR新发现错义突变的致病性。基于基因突变检测结果及体外功能实验,对基因诊断明确的遗传性甲旁减的临床特征进行分析和总结。将检出良性/可能良性变异或无突变的患者定义为特发性甲旁减,与遗传性HP患者进行临床特征对比。结果本研究共纳入173例儿童/青少年起病非手术性HP患者。1)儿童/青少年起病非手术性HP的基因突变谱通过T-NGS测序,在23例患者中检出27个致病或可能致病变异,涉及TBX1、CASR、AIRE、GATA3、FAM1 1A 5种基因,其中13个为新发现的突变;通过TBX1-MLPA,25例患者检出了TBX1基因整个基因的单倍体缺失。突变检出率为 27.7%,按检出率高低依次为:TBX1(15.0%)、AIRE(5.2%)、CASR(4.6%)、GATA3(2.3%)和 FAM111A(0.6%)。此外,T-NGS 在 11 例患者中检出了 12个意义未明的变异,涉及GA TA3、CASR、FAM111A、GCM2和PTH5种基因。2)有突变和无突变患者的临床特征比较T-NGS测序和TBX1-MLPA联合,共检出了 48例有致病变异和114例无突变或携带良性变异的甲旁减患者。在有突变和无突变患者,HP在5岁前起病者分别有60.4%和7.0%。且在HP起病年龄5岁前者,突变检出率在60%以上。突变组与无突变组患者相比,甲旁减起病年龄更早(2.8[0.1,9.6]岁vs 13.0[8.8,15.0]岁,P=0.000),甲旁减外表现和阳性家族史的比例更高(P<0.05)。3)本研究检出的部分变异功能验证及遗传性HP的临床特点分析(1)DiGeorge 综合征 1 型(DiGeorge syndrome type 1,DGS1)TBX1 突变体外功能验证及临床特点:26例DGS1患者,25例携带TBX1单倍体缺失,1例携带新发现的TBX1错义突变:c.A1469G(p.Y490C)。体外功能实验结果显示,该p.Y490C突变,较野生型相比,转录活性下降约50%。与114例特发性HP患者相比,26例DGS1患者低钙血症的起病年龄更早(4.5[0.2,10.3]岁vs 13.0[8.8,15.0]岁,P=0.000);在病程相似的情况下,低PTH血症程度相对更轻(6.8[3.0,15.6]pg/mL vs 3.0[3.0,3.3]pg/mL,P=0.002);在维持相似的血钙浓度下,每日需要相对较少剂量的维生素D制剂治疗(普通维生素D 3.25±1.62万IU/d vs4.90±1.85 万 IU/d,P=0.016;骨化三醇:0.35±0.15μg/dvs 0.64±0.31μg/d,P=0.059)。在23例无先天性心脏病的DGS1患者中,尽管已经出现了甲旁减外的表现(如特殊面容、智力障碍、言语含糊、反复感染等),但在分子诊断前临床诊断仍存在困难。(2)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低钙血症1型(autosomal dominant hypocalcemia type 1,ADH1)CASR突变体外功能验证及临床特点:在11例患者检出了 10种CASR错义突变,包括7个可能致病变异,分别为p.Q117R、p.D217Y、p.E241K、p.E767Q、p.F798V、p.F798C、p.Y839C,和 3 个意义未明变异,分别为 p.H429Q、p.A152V和p.I139T。体外功能实验结果显示,此10个变异在0.5mM、1mM、2mM、4mM胞外钙离子浓度下,较野生型相比,有不同程度的转录活性增加,量效曲线左移;证明了这些CASR可能致病变异和3个意义未明变异的致病性。故体外功能实验在T-NGS和TBX1-MLPA基础上,将突变检出率扩大为29.5%(51/173)。ADH1患者低钙血症起病较早,中位0.09[0.02,1.01]岁,10例血PTH水平在参考范围以下,9例在接受钙剂和维生素D制剂治疗后出现高钙尿症,7例合并低镁血症;且较IHP相比,HP发生年龄更早、尿钙水平更高、尿路结石的发生比例更高(P<0.001)。(3)身免疫性多内分泌腺病 1 型(autoimmune polyglandular syndrome type 1,APS1)的临床特点:本研究检出的9例APS-1患者中,平均随访至21.9±7.9岁,表现出中位4[1,5]个组分表现(范围1-7个)。2例具有典型三联征表现,包括甲旁减、念珠菌病和Addison病,3例具有三联征中2种表现;6例患者在病程中还有其他系统表现,包括外胚层发育不良、脱发、甲状腺功能减退症、卵巢早衰、视网膜色素变性、慢性腹泻等。(4)其他:在4例甲旁减-耳聋-肾发育不良(hypoparathyroidism-deafness-renal dysplasia,HDR)综合征中,3例具有该综合征典型的表现,包括甲旁减、听力障碍或肾发育不全。另有1例患者诊断为Kenny-Caffey综合征2型(Kenny-Caffey syndrome type2,KCS2),除甲旁减外,临床有矮小、前囟闭合延迟、股骨和肱骨骨皮质增厚、骨髓腔狭窄,及小角膜、小眼球。结论在这个大样本的儿童/青少年起病的中国人非手术性HP病例系列中,对已知15种候选致病基因的突变检出率约30%。T-NGS和TBX1-MLPA技术联合是一种有效、经济、快捷的检测方法,体外功能实验对验证变异的致病性有重要作用。在本研究中检出的遗传性HP患者中,DGS1是最常见类型,TBX1基因单倍体缺失为最常见突变类型,可通过TBX1-MLPA有效检出,其临床表现多样,容易漏诊和误诊,需要治疗低钙血症的药物剂量较少,甲状旁腺有残存的功能。本研究诊断的其他遗传性HP还包括ADH1、APS1、HDR综合征和KCS2。新发现的突变位点扩大了 HP的基因突变谱。除外明确继发因素,对起病年龄早(尤其是5岁前起病)、有甲旁减外多系统表现和阳性家族史的HP患者,因DGS1在遗传性HP中高发,建议先行TBX1-MLPA筛查,筛查阴性者可考虑行T-NGS进行基因突变的检测。
其他文献
食管鳞状细胞癌(简称食管癌)是世界上常见的消化道恶性肿瘤之一,在亚洲国家特别是中国死亡率高。基因组和转录组的异常是影响肿瘤发生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系统地探究食管癌的基因组变异和转录组改变,是阐明食管癌分子发病机制与改善食管癌患者预后的关键。基因组变异是DNA序列上发生的碱基对改变,由胚系突变和体细胞突变组成。全基因组关联研究发现胚系突变(也就是SNP)可以影响食管癌的患病风险以及预后,全基因组或
背景与目的:胃食管交界处腺癌(adenocarcinoma at the gastroesophageal junction,ACGEJ)指发生在胃和食管交界处的恶性肿瘤。近几十年来ACGEJ的发病率在世界范围内逐年上升,而且中国是ACGEJ的高发区之一。然而,ACGEJ的发生发展的机制尚不明确,且临床上以手术治疗为主,缺乏特异且有效的靶向治疗药物,患者的预后也较差。近年来,随着二代测序技术的飞速
第一部分小鼠骨骼肌神经导管促进坐骨神经损伤修复的机制研究目的:骨骼肌神经导管可以促进小鼠坐骨神经损伤修复,然而作用机制尚不明确。本研究旨在探索其促进周围神经修复的机制以及观察导管管壁内活细胞对神经再生的正向促进作用。方法:体外实验部分:1)对骨骼肌神经导管的原材料——小鼠腹外斜肌薄片修剪后进行贴壁培养,4天后行免疫荧光染色分析从肌肉中迁移增殖的细胞种类;2)肌源性干细胞条件培养分化检测,从C57B
第一部分:直肠癌新辅助治疗后淋巴结治疗反应的预后价值及其对分期的改良研究背景对于接受了新辅助同步放化疗(neoadjuvant chemoradiotherapy,NCRT)的直肠癌患者,第八版TNM分期依然沿用了与直接手术患者相同的分期标准。但是NCRT后患者的淋巴结检出总数和阳性淋巴结数目显著减少,导致目前的ypTNM分期,尤其是ypN分期无法准确预测NCRT后患者的生存情况。对于治疗前已经出
背景: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SLE)是儿童常见的自身免疫病之一,儿童SLE约占所有SLE患者的10%-20%,其特点为病情重、器官损伤明显,提示其发病机制可能与成人不尽相同;特别是有一些患儿起病早、治疗后病情难以缓解、或者补体持续降低等。提示儿童SLE患者可能存在与免疫缺陷有关的遗传背景。近来“单基因狼疮”越来越受到关注,其是指由于单个基因的纯合
研究背景周围神经损伤是整复外科常见的疾病之一,主要来源于物理创伤、肿瘤、代谢性疾病等,每年全球有超过五十万患者忍受着周围神经损伤所带来的功能障碍。周围神经相比于中枢神经系统,有更强组织再生能力,然而其功能恢复率仍不尽人意。在临床上,经过手术修复的周围神经缺损,功能恢复率低于40-50%[1,2]。部分神经断伤中,神经可通过手术无张力直接缝合,然而更多的神经断伤中出现神经组织缺损,损伤两段无法直接缝
背景:ALKBH1是DNA6mA去甲基化酶,可以通过调控DNA6mA修饰水平在肿瘤的发生发展、侵袭转移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有研究报道在肝癌,胃癌和脑胶质母细胞瘤等多种肿瘤中存在ALKBH1的异常表达。目前ALKBH1在胰腺癌中的表达情况以及其对胰腺癌细胞生物学行为的影响仍不明确。本研究拟明确ALKBH1在胰腺癌中的表达情况,初步探讨ALKBH1对胰腺癌细胞生物学行为的影响,为进一步探索ALKBH
背景和目的系统性硬化症(systemic sclerosis,SSc)是一种以皮肤和(或)脏器的纤维化为特征的疾病。约60%的SSc患者可出现皮肤外受累表现,肺是较容易受侵犯的脏器。间质性肺病(interstitial lung disease,ILD)是SSc患者肺部受累最主要最严重类型,其发病机制尚不明确。尽管部分研究从流行病学、分子生物学及基因变异等方面阐述了系统性硬化症相关间质性肺病(Sy
研究目的1.探索降钙素原(procalcitonin,PCT)在小儿体外循环(cardiopulmonarybypass,CPB)心脏术后早期的自然变化规律及其影响因素。2.评价PCT及其动态变化趋势在小儿CPB心脏术后早期感染的诊断价值。研究方法1.采用前瞻性、观察性临床研究,对2018年6月1日-2019年12月31日阜外医院小儿外科中心重症监护病房(pediatric intensive c
背景获得性再生障碍性贫血(AA)是由多种原因引起的以骨髓造血细胞增生减低和外周血全血细胞减少为特征的一组少见的异质性疾病。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SAA)和极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VSAA)具有很高的危及生命的并发症发生率及死亡率。目前证据支持AA是细胞免疫介导的造血干/祖细胞(HSPCs)凋亡增多导致的骨髓衰竭。马抗人胸腺细胞球蛋白(h-ATG)联合环孢素(CSA)的免疫抑制治疗(IST)是年龄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