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育部颁布的新《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中规定“社会适应”是主要学习领域之一,并且明确指出:学生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将获得体育与健康的知识和技能,提高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等方面的水平。《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表明了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也是我国教育改革所提倡的“素质教育”理念的一项重要内容。在新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了心理健康目标和社会适应目标。新课标的颁布和实施,标志着我国的教育改革工作已全面启动,同时,我国的体育与健康教育也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在学校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社会适应性的教学目标,具有现实性和时代性。实现这一学习领域的水平目标,使得教学过程充分发挥培养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功能,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身心全面发展的合格人才。高校教育是一个社会互动的场所,体育教学对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影响是其他学科无法替代的。不断探索和实践高校体育教育教学活动对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是一值得研究的课题。本研究以体育运动对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影响为研究课题,旨为进一步研究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因而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本文主要采用文献资料、问卷调查、数理统计、逻辑分析及访谈等研究方法,对苏州大学学生体育运动对社会适应能力影响的调查研究。研究结果:1大学生参加体育运动对社会适应能力有促进作用,而男女之间、年级之间和专业之间并没有显著性差异,但随年级上升而社会适应能力指数逐步增大。2大学生参加体育运动项目不同,其社会适应能力指数也不同:以篮球、排球和足球集体性项目的学生社会适应能力指数最高,评价为社会适应能力很强;网球、羽毛球、乒乓球的学生社会适应能力指数为良好;而以散步、跑步、太极拳、武术等个人为主的项目,社会适应能力指数为较差。3大学生参加体育运动,随着每周锻炼次数和体育运动负荷强度的增加,其社会能力指数呈正相关。4大学生参加体育运动能和谐人际关系,提高人际关系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