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That语迹效应一直是传统句法学和现代句法学的研究热点。以往研究大多侧重于解释该效应本身的不对称结构,而对该效应的实证研究却少之又少。因此,本文就中国英语学习者长距离wh-问句中“that语迹效应(that-t effect)”的习得情况进行实证研究,并为今后的实证研究提供有力的数据支持。数据结果能使我们深入了解二语学习中的中介语特征,检验普遍语法的可及性,并解释一语和二语者使用that偏好模式不同的原因。本文探讨以下四个问题:(1)中国英语学习者习得that语迹效应时,是否存在习得顺序和加工难易度的不对称?(2)不同的语言水平是否会影响这种不对称现象?(3)语言水平和句型结构之间是否存在交互效应?(4)中国英语学习者使用that的偏好模式和一语者的偏好模式有什么不同?出现这种偏好模式的原因是什么?本文共有两个实验:语法判断测试和口语产出实验。语法判断任务是为了验证研究问题1-3,口语产出实验是为了验证研究问题4。初中组、高中组、大学组和研究生组四组受试共120人参加语法判断测试。英语分别为一语和二语的受试共60人,通过网上在线测试,完成口语产出实验。实验结果通过SPSS.17.0进行处理。结果发现:(1)中国英语学习者在习得that语迹效应时存在不对称现象。从习得先后顺序上看,中国二语学习者习得that语迹效应的时间较晚,学习阶段主要集中在高中到大学;从加工难易度上看,我们发现,较之另外两种语迹成分为宾语(CT)和状语(AT)的wh-问句,主语语迹的句子(ST)加工难度更大。(2)语言水平会影响不对称现象。语言水平的影响:语言水平较低的初中组和高中组之间,显著性差异大,不对称现象明显;而语言水平较高的两组受试之间,大学组和研究生组差异减小,不对称现象减弱直至消失。句型结构的影响:无论受试的英语水平高还是低,句型结构都会影响这种不对称现象。同一语言水平组内部,受试在三种句型上的表现为:AT>ST,CT>ST(>表示优于)。(3)数据显示,语言水平和句型结构之间存在交互效应。二者的共同作用是不对称现象出现的原因之一。(4)中国二语学习者使用标句词that的偏好模式与一语者不同。二语者使用that的偏好模式更加多样,且二语者更倾向于过度使用that,这样的情况一语者却很少出现。本文的实验数据验证了普遍语法的可及性,并用浅层结构假说解释了不对称产生的原因,以及二语者过度使用that的原因。数据能更好地揭示二语者的中介语特征,并为今后的二语习得研究提供有力的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