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贝克特的三部曲(《莫洛伊》《马龙之死》《无法称呼的人》)代表其文学艺术的最高成就,对整个文学界影响深远。本论文选取了“三部曲”中最具代表性的作品《莫洛伊》,从存在主义哲学角度分析《莫洛伊》中的责任观。当前已有许多学者从文体、语言、风格等角度研究贝克特的这部作品,然而其历史和文化语境下的意义并未得到充分阐释。本文从存在主义哲学角度出发,结合二战后欧洲整体的动荡与不安这一社会大背景,详细分析莫洛伊和莫兰的责任观。本文分为序言、正文(三章)以及结语三大部分。序言梳理贝克特作品《莫洛伊》在国内外的研究现状,阐明选题原因和意义。第一章阐述莫洛伊责任观的开始。笔者从论文选题出发,以莫洛伊追寻母亲为切入点,分析了莫洛伊的责任观及追寻母亲的深层次含义。莫洛伊执着地寻找着自己的母亲,尽管在他心中,母亲是肮脏不堪的,将他带到人世开始了苦难与挫折。但实际上,莫洛伊希望回到母亲的怀抱,母亲是人类的本源,也象征着美好与理想的生活,莫洛伊为回到这种安稳的生活开始了自己不懈的努力。第二章主要讲述莫洛伊责任观的发展。笔者以莫兰对莫洛伊的追寻为背景,从希腊神话的角度进一步分析莫洛伊中的责任观。莫朗接受了去寻找莫洛伊的任务,尽管受到权利的控制,他坚持着自己的使命,一路上历尽艰辛,排除万难最后拖着残疾的身体终于回到了家中。笔者将莫洛伊对莫兰的追寻与希腊神话中西西弗斯夜以继日的推石相比较。第三章阐述莫洛伊责任观的升华。结合当时的社会背景,经历过两次世界大战的欧洲社会,民众普遍精神涣散、消极悲观。而作者贝克特希望在这种困境下,民众积极行动起来,去创造自己的价值。本章将两人放到具体社会背景下近一步对比莫兰和莫洛伊的责任观,也为责任观这一主题赋予了新的含义。在《莫洛伊》这部作品中,莫洛伊和莫兰代表了二战后的资产阶级,贝克特通过对这两个主人公追寻的描写,鼓励民众积极行动起来,去履行自己的义务。本论文从存在主义角度分析《莫洛伊》这部作品,加深了对责任观的理解。通过从存在主义视角下分析《莫洛伊》中的责任观,告诉我们无论外部环境是怎样的恶劣,我们都要积极承担自己的责任,拥用一颗顽强而又乐观的心。即使身处绝境,也不能消极散漫,要通过不懈的努力摆脱困境。因此,贝克特的担忧反应出对积极行动的渴望。贝克特《三部曲》不仅仅是现实世界的失望乐曲,发出了时代的最强声音,透射出一代人内心的惶恐不安,也让我们看出二战后碌碌无为的生存状况。存在主义哲学强调人的价值,鼓励人们通过自由承担责任,去实现自己的价值,这与《莫洛伊》中贝克特传达出的责任观意识拥有契合之处。无论时代如何变迁,人只是社会中小小的个体,只有每个人积极履行自己的责任,社会才会更加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