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大利亚土著人职业教育反贫困研究

来源 :陕西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hcguopdf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贫困问题是世界各国长久以来面临的重大难题,发达国家也无例外。澳大利亚以多民族、多元文化为特色,是南半球最发达国家和世界发达国家之一,也深受贫困问题的困扰。作为澳大利亚本土少数族裔的土著人,是贫困发生率最高的群体。澳大利亚政府为了解决土著人的贫困问题,确立了将土著人职业教育作为反贫困重要方式和手段的策略,基于追求社会公平和正义信念目标,制定和采取了一系列专门针对土著人贫困问题的政策和措施,积极实施土著人脱贫项目,取得了显著成效,为世界职业教育反贫困提供了很好的范例。本研究运用文献分析法、历史研究法和个案研究法等方法,系统分析了澳大利亚土著人职业教育反贫困的具体实践状况,以期为解决我国“三区三州”少数民族深度贫困问题、“后扶贫”时代职业教育反贫困体制机制创新提供一定的借鉴。本研究主要探讨三个问题:系统阐述了职业教育反贫困的理论依据,构建了基于能力理论的职业教育反贫困的逻辑框架,为研究的开展奠定了理论基础。能力理论对贫困问题研究提供了很好的分析维度,代表人物阿马蒂亚.森和纳斯鲍姆强调,个体能力不足是贫困产生的根本原因,而反贫困的本质在于增强个体的能力,依靠个体自身来实现脱贫。能力理论提供了明确的反贫困思路,即贫困人口不仅是反贫困的对象,更是参与反贫困过程的重要主体,提升能力有助于不断扩大个体的选择权,维护社会的公平与正义。在此基础上,构建了促进贫困人口脱贫与发展的内生能力结构框架,包括促进贫困人口就业的就业能力、夯实贫困人口文化基础的核心能力、提升专业技能发展的专业能力、提高贫困人口生活质量的社会参与能力。不同于普通教育,职业教育的人人性、灵活多样性、公共产品性、职业性、就业性、生利性和教育性等本质属性,决定了职业教育在反贫困中具有很强的适切性和有效性,能够“扶技”、“增能”和“扶志”,使贫困人口获得可持续发展的内生能力。一般来讲,职业教育投资与贫困人口内生能力生成具有正相关关系,随着贫困人口接受职业教育,依附在其身上的知识和技能会随之增加,他们生存与发展的综合能力也相应得到提升,并转化为贫困人口个体的货币化收益和非货币化收益。全面分析了澳大利亚土著人职业教育反贫困的实践。首先,政策是澳大利亚政府治理土著人职业教育的主要手段,20世纪70年代以来,土著人职业教育政策经历了强调发展规模的起步期、以质量提升为主的探索期和实现平等的攻坚期,彰显出坚持发展目标的长远性、秉承价值取向的公平性、尊重土著文化的多样性和强调决策过程的参与性等特点。其次,制度是提高土著人职业教育反贫困质量的根本,澳大利亚政府从优化土著人梯级职业教育路径、全面提升土著人学业成就、构筑土著人就业安全屏障、建立反贫困共同体四个方面,基于起点、过程和结果保障土著人职业教育公平。再次,职业教育项目是澳大利亚反贫困的重要抓手,其中需求驱动的VTEC项目和社区主导发展的项目最具特色。它们秉持“赋权”和“增能”的理念,将土著人作为反贫困的主体,强调以自下而上的方式分配职业教育资源,按需施策,职业教育内容精准对接就业岗位需求,以提升土著人技术技能,引导土著人转变贫困观念,阻断贫困文化代际传递,确保了反贫困的长效性和彻底性。实践表明,参加职业教育的土著人在诸多方面取得了明显的进步,表现在就业和身体健康状况得到改善、主观幸福感得到增强、自信心和自主能力得到提高、决策参与权得到落实;土著个体的收益也促使土著传统文化得到保护与传承、土著社区的安全性亦得到提升。深入论述了澳大利亚土著人职业教育反贫困对我国的启示。澳大利亚在土著人职业教育反贫困的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即以实现土著人的教育公平为前提、建立长效的职业教育反贫困机制、着力促进土著人的可持续发展、建立以检测脱贫成效为目的的测评机制、注重扶贫与社区治理协同推进。针对我国深度贫困地区脱贫难、“后扶贫”时代职业教育反贫困体制机制创新等现实问题,在借鉴澳大利亚职业教育反贫困经验的基础上,我国应该坚持以实现人的现代化为宗旨,在继承和弘扬少数民族文化优秀内涵的基础上,促进少数民族文化的现代转型;以各种扶贫项目为抓手,进一步完善职业教育反贫困的体制与机制;以提升就业效果为导向,建立一站式的职业培训就业公共服务体系,最终实现我国贫困人口的永久脱贫目标。
其他文献
2014年以来,PPP在我国公共基础设施领域得到了大力推广。恰好这一时期又是地方财政短缺和地方公共基础设施需求扩大两者矛盾凸起的时期。对于地方财政资金短缺,一方面,国家为了推动企业发展、鼓励企业创新,采用了积极的财政政策,缩减了财政收入;另一方面,国家为了解决地方政府隐性债务问题,剥离了融资平台为地方政府融资的职能,切断了通过融资平台增加地方财政资金的渠道。对于公共基础设施需求增加,一方面,我国处
当前,全球大国博弈日益升级,逆全球化、保护主义、贫富分化、空间非均衡等发展问题,已成为国际社会在全球经济治理过程中面临的最突出问题。长期以来,关于经济全球化与南北问题研究已形成丰富理论基础,回顾古典与新古典主义及当代西方马克思主义对国际贸易“不平等”与“非均衡”本质的不同认识,都具有一定片面性。古典主义学派只看到国际贸易对参与各国经济发展有利一面,而忽略了在一个本身就不平等的国际政治经济秩序中,国
学位
学位
学位
毋庸置疑,我国的外国文学译介是一项持续而浩大的文化工程,特别是晚清与民国,这一阶段是历史上继魏晋之后的又一次大规模迻译外来经典的时期。在这一中华文化大转型的历史阶段,思想界和文学界的仁人志士具有比以往知识分子更大的自觉性和主体性,笛福的《鲁滨孙漂流记》于此一时期如火如荼地译入我国非但不是一种“偶然”,而且具有极为典型的文化意义。因此,本文主要以晚清民国时期的《鲁滨孙漂流记》诸译本为研究对象,辅之以
相对于明代中晚期东南地域心学学术思潮及其学派的盛况而言,同一时期中,北方地域的关中理学,却一转明代初期颇为瞩目的学术状态而显得较为衰微。有着自北宋理学创始直至明代初年的历史沉积和传统学术发展的关学,作为理学体系和学派的代表,表现出与以阳明心学为核心的心学学派不同的特点和面貌。关学在张载之后,很多学者转向程朱理学的学术研究范畴,但在明代心学思潮的冲击之下,关学呈现出陆王心学与程朱理学之间对峙与对话的
最低工资政策是保护劳动者体面就业和工资收入权益的重要政策工具,也是经济学中富有争议的研究主题。关于最低工资对劳动力市场的影响,不同的经济理论给出了不同甚至截然相反的结论,在新古典市场模型中,最低工资的提升会减少均衡就业数量;在买方垄断市场模型中,最低工资的温和提升反而会增加均衡就业量和均衡工资水平;在多重劳动力市场理论中,最低工资提升对正规部门与非正规部门、高技能劳动者和低技能劳动者的就业、劳动供
在量刑规范化改革中,如何在赋予法官自由裁量权的前提下,将"案件由谁审理"这一因素所导致的量刑偏差控制在合理限度内,是理论和实务要解决的问题。一种可行的方案是,将法官个体的刑罚裁量与法官量刑集体经验进行对比,对靠近集体经验量刑的法官的自由裁量权采取肯定和尊重的态度,而对量刑显著偏离集体经验的法官的量刑决策进行识别并纠正其偏差。基于北京地区五类案件近5万份刑事判决书,对盗窃、诈骗、抢劫、故意伤害和交通
人口老龄化是社会发展的产物,是未来社会的常态。尽管相对于早已步入老龄化阶段的西方发达国家,我国进入老龄化社会的时间较晚,但目前是世界上拥有最庞大老年群体的国家。我国老龄化是在计划生育政策、工业化、城镇化等变革背景下出现,激烈的现代社会竞争和较大的生活压力使“空巢”、“留守”、“独居”成为老年人家庭的主要模式,传统的家庭养老模式逐渐分崩离析。从1999年进入老龄化社会以来,人口老龄化呈加速发展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