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贲门失弛缓症(Achalasia,AC)是一种发病原因不明的,以食管体部蠕动减少或消失,以及食管下段括约肌(lower esophageal sphincter,LES)松弛功能不全为主要特征的原发性食管功能障碍性疾病。该病在临床上主要表现为吞咽困难(94%)、食物反流(76%)、烧心(52%)、胸痛(41%)及体重下降(35%)等。由于本病发病机制尚不清楚,目前治疗主要以机械性破坏LES、解除功能性梗阻为主,如内镜下肉毒素注射、球囊扩张术,以及外科开放式或内镜下(胸、腹腔镜)Heller肌切开术等。 经口内镜下肌切开术(peroral endoscopic myotomy,POEM),是应用内镜黏膜下剥离技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建立一条黏膜层与固有肌层之间的黏膜下隧道,从而实现内镜下离断LES肌纤维的一种新兴微创技术。早在1980年,由Ortega等[1]首先提出内镜下肌肉切开治疗AC的概念,但因直接切开黏膜及环形肌而造成的安全性差等问题,使其未能在临床上进一步开展。在2007年,Pasricha等[2]报道了利用球囊建立黏膜下隧道的方法成功进行肌肉切开的动物实验研究。到了2009年5月,令狐恩强教授首次创新应用了隧道技术治疗食管长环周病变[3],之后就此技术进行了相应的研究[4~5],并最终于相关著作中予以明确[6]。随后,日本学者Inoue H等[7]在2010年首次报道了POEM,用以治疗AC,而其核心正是隧道技术。同年,我们也在临床上开展POEM并进行了相关的研究[8],紧接着又在全球范围内率先完成了POEM治疗的随机对照研究[9]。同时,我们还作了内镜下的Ling分型,以进一步探讨POEM的适应证[10~11]。作为一项新兴的微创内镜技术,POEM在国内外得到迅速开展,并取得了良好的近期疗效[12-16],逐渐得到了广大患者和临床医师的青睐。 应用POEM治疗AC虽然取得了令人满意的临床疗效,但其安全性尚未得到充分的保证,关于这方面的研究也并不充分。术后一过性菌血症就是一个可能存在的重要并发症,并有可能引发严重的后果,但此项研究至今未见报道。除此之外,在POEM的围术期,还可能存在其他尚未发现的危险因素。因此,完善POEM安全性的相关研究与探索,使手术风险降至最低,将是促使POEM进一步发展与推广的重要课题。 目的:本研究拟探索经口内镜下肌切开术(peroral endoscopic myotomy,POEM)术后一过性菌血症的发生率,及POEM围术期可能存在的其他危险因素,为POEM未来的发展及推广提供理论依据。 方法:前瞻性地连续选择2013年6月5日至2013年9月29日在我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消化内镜中心拟行POEM患者48例。成功施行POEM的患者术后5min、30min、6h、16h分别抽血行血培养及血常规、C反应蛋白检测,记录体温,密切监测患者术后相关并发症。之后,针对结果进行安全性的相关分析。 结果:3例患者因术前食管下段存在广泛炎症未能成功施行POEM,1例患者因术中并发贲门黏膜撕裂而终止手术,2例患者因术后抽血标本不合格而未行菌血症等实验室指标监测。余42例患者成功完成手术及抽血,其中3例患者在术后5min血培养中分别培养出革兰阳性杆菌、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和人葡萄球菌,另外2例患者在术后30min血培养中培养出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还有1例患者在术后16h血培养中培养出革兰阳性球菌;以上6例患者在各自的其他三个时间点的血培养均为阴性。此外,患者术后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比例、C反应蛋白量及体温均有不同程度的升高,且以白细胞计数和中性粒细胞比例的升高最为明显(P<0.001)。 结论:POEM术后存在一过性菌血症,其发生率初步为14.28%,并且会随着术中肌切开层次的加深而增大。同时,术前食管下段广泛炎症的存在,以及术中并发贲门黏膜撕裂,均可影响到POEM的安全性,值得引起重视。而其他相关安全性的因素则有待进一步研究予以明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