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化,以及作为世贸组织的一名成员,中国人民与世界人民的交流机会大大增加了,应用翻译在国际交流中的重要作用也日益凸现。应用文本的语言具有准确、具体、简洁、通俗和生动的特点,因此对这种文本的翻译也必须体现这些特征。可以说,应用翻译是一种以传递信息为主而又注重信息传递效果的翻译,它实用性强,应用面广,其体裁范围几乎涵盖当今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生活的各个领域,大多具有现实的乃至功利的目的。然而,中西方在文化、意识形态和语言方面所存在的巨大的差异,给应用文本翻译工作带来了极大的困难和挑战,因此,应用文本的误译在目前国内的出版物和媒体上屡见不鲜。显然,我国对应用翻译的理论研究远远满足不了社会的需求,此种翻译尚未得到充分的发展,迫切的需要一个全面而有效的理论加以指导。
但是,在中国传统的翻译理论中,无论是极具影响的近代严复的“信、达、雅”,现代鲁迅的“宁信而不顺”,还是当代傅雷的“神似”说,乃至许渊冲先生的“竞赛论”等,基本上都是针对文学翻译而言的,讨论的都是如何使文学翻译尽可能做到艺术上形式与内容的完美统一,如何使译文充分体现文学原著的语言艺术美感和文学价值。因此,他们对广泛用于社会生活的内容繁杂、形式多样、目的不一、“难登大雅之堂”的应用文本翻译很少论及,使应用翻译理论研究一直处于一种被冷落的境地。因而,把这些文学翻译理论用于应用文本的翻译,往往有“隔靴挠痒之感”,缺乏有效性和针对性。
功能翻译理论是一个广义的概念,主要包括德国翻译学派的目的论,英国学者纽马克的文本功能分类说和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因为这些学者的理论都把翻译研究和语言功能结合了起来,都从语言和文本的功能角度分析和讨论了翻译的理论和实践问题。
本文在对功能翻译理论,即德国的“目的论”、纽马克的“文本类型说”以及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进行比较分析的基础上,提出功能翻译理论对应用翻译的翻译策略和方法具有指导性意义。本文结合了大量的不同类型的应用文本的翻译实例,如归属于“表达型”文本的时政翻译、“呼唤型”文本的旅游翻译及“信息型”文本的科技翻译等,深入探讨了不同文本的翻译策略和方法。笔者认为,从翻译策略上来看,应以“归化”策略为主;从翻译方法上来看,有交际翻译与语义翻译,还有增译,减译,拆译等。文本功能不同,翻译方法各异,没有固定模式。因而应用翻译应从文本的类型和功能角度出发,结合翻译目的,采取行之有效的翻译策略和方法。而这一切都可以从功能翻译理论即“目的论”、纽马克的“文本类型说”和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那里得到相关的启示和理论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