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第一部分临床研究目的:通过运用婴泻颗粒治疗抗生素相关性腹泻,观察治疗前后患儿腹痛或腹部不适、大便次数、大便性状等症状的变化情况,评价婴泻颗粒治疗抗生素相关性腹泻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spss软件随机分组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病例66例,随机分为治疗组33例(脱落2例,剔除1例)和对照组33例(脱落3例),治疗组服用婴泻颗粒治疗,对照组服用酪酸梭菌活菌散(常乐康)治疗,治疗组为婴泻颗粒组,对照组为常乐康组,两组均服药1周。观察记录治疗前后抗生素相关性腹泻的症状积分、体征改善情况以及不良反应。结果:经治疗1周后,两组患者临床症状及体征均明显好转,(1)临床症状疗效:治疗组临床症状总有效率为96.7%,对照组为86.7%,两组有效率相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愈显率为90%,对照组为70%,两组愈显率相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2)治疗前后症状总积分比较:两组治疗后总症状积分均较治疗前显著下降(P<0.05),治疗组治疗后症状总积分下降幅度大于对照组治疗后总积分(P<0.05)。(3)治疗前后主要症状积分比较:两组治疗后主要症状积分均较治疗前显著下降(P<0.01),治疗组治疗后积分与对照组治疗后相比下降明显(P<0.05),(4)治疗前后次要症状积分比较:两组治疗后次要症状积分均较治疗前显著下降(P<0.01),治疗组治疗后次要症状与对照组相比在面色和肛周发红两症状方面无明显差异(P>0.05),而在腹胀不适、精神、口渴症状方面有明显差异(P<0.05)。(5)两组药物不良反应及治疗安全性评估:治疗组30例患者与对照组30例患者均未见任何不良反应发生。治疗前后两组患儿的基本情况包括体温、呼吸、心率均无明显变化,提示治疗组和对照组均无明显的毒副作用。结论:本临床研究表明,治疗组应用婴泻颗粒治疗抗生素相关性腹泻有显著疗效。其疗效优于常乐康对照组,研究结果从临床角度验证了婴泻颗粒治疗的抗生素相关性腹泻有效性和可行性,提示中医药在本病的治疗上有着明显的优势,且有进一步研究和探讨的价值。第二部分实验研究目的:通过抗生素相关性动物模型的构建及用药后相关指标的观测,初步探讨婴泻颗粒治疗AAD的作用机制,为临床研究提供实验依据。方法:选用健康的4周龄昆明种SPF级别小鼠50只,雌雄各半,体重(13~15)g。雌雄分笼适应性喂养6天后采用数字表法随机分为正常组9只、造模组41只,造模组小鼠用抗生素灌胃法进行造模,造模4天后,随机抽取正常组8只和造模组8只,通过拉尾及按摩腹部,无菌收集小鼠新鲜粪便。无菌收集的小鼠新鲜粪便各取0.1克,按倍比稀释,并置于培养箱中培养菌群,符合菌群失调病理改变提示造模成功。并随机抽取正常组和造模组小鼠各1只,脱颈椎处死,取小鼠结肠组织进行病理学观察。再次将造模组剩余小鼠40只,随机分为5组,即模型组、常乐康组、婴泻颗粒高剂量组、婴泻颗粒中剂量组、婴泻颗粒低剂量组。每组8只,雌雄各半,分笼喂养,然后进行药物灌胃干预治疗,正常组与空白模型组给予等容积的生理盐水灌胃,常乐康组给予常乐康混悬液灌胃,婴泻颗粒组给予婴泻颗粒高、中、低剂量混悬液灌胃。灌胃1周后无菌采集结肠内容物,检测小鼠菌群失调情况,对比小鼠肠粘膜病理改变。结果:(1)一般状态观察:模型组小鼠表现为活动减少、纳呆、便稀等;各用药组小鼠上述表现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造模组小鼠体重均较造模前减轻,治疗后各造模组小鼠体重上升,接近正常组体重。(2)造模后各组肠道菌群的定量检测结果:模型组小鼠肠道菌群双歧杆菌、乳杆菌、肠杆菌显著降低,肠球菌升高,与正常组相比p<0.05。(3)治疗后各组肠道菌群的定量检测结果:常乐康组和婴泻颗粒高、中、低组与模型组相比,肠道各组菌群明显回升,p<0.05。婴泻颗粒高、中组优于常乐康组,而婴泻颗粒中剂量组优于婴泻颗粒高剂量组。常乐康组和婴泻低剂量组相比,p>0.05,二者无显著差异。(4)肠粘膜病理组织学观察:模型组小鼠肠粘膜呈浅表损伤性改变和炎症反应;婴泻颗粒高、中、低剂量组和常乐康组小鼠肠粘膜病理改变均有改善,其中婴泻颗粒中剂量组改善更为明显,镜下观察肠粘膜修复程度明显优于常乐康组。结论:本实验结果表明,抗生素灌胃可引起小鼠肠道功能紊乱发生腹泻,而婴泻颗粒可改善其腹泻症状。其机制可能在于保护肠粘膜、平衡肠道内菌群数量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