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地理Ⅲ》是二十世纪美国桂冠诗人伊丽莎白·毕晓普的封笔之作,全书仅收录九首诗作,却被公认为是诗人最好的诗集。在《地理Ⅲ》中,毕晓普的诗歌创作从早中期的压抑个人感情流露逐渐转向更为个人化的风格,在回忆中对人生和自我进行思索和剖析。本文以《地理Ⅲ》中具有代表性的七首诗歌为研究对象,根据诗歌中体现的时间顺序将其分为三部分,并在本论文的三章中进行分析,探讨毕晓普不同时期对自我状态的审视。第一部分重点分析在《在候诊室》和《糜鹿》中毕晓普对童年记忆与青年时期告别家乡经历的回忆,探讨其早期懵懂自我的觉醒及对自由生活和自我的渴望。第二部分运用了爱德华·萨义德对“流放”一词的诠释,联系毕晓普的流放经历,剖析在《克鲁索在英格兰》和《夜城》中毕晓普对中年时期流放自我的思索。第三部分则通过解读《一种技艺》、《三月之末》与《三五成群》,探讨流放归来的毕晓普从无法驾驭失去的痛苦逐渐接受现实,并重新燃起了对生活的希望。在此阶段,毕晓普的自我审视也逐渐从流放后反思失去的自我、孤独的自我转变成直面现实中安定的自我。通过对上述七首诗歌进行解读,本文作者发现回忆与自我审视是《地理Ⅲ》的主要内容,由此可见,《地理Ⅲ》是一部自传性作品。通过回忆人生各阶段的经历,毕晓普审视了相应阶段的自我状态:从堇年时懵懂目我的觉醒到对自由生活和自我的追求,及至中年时期流放的自我的审视和晚年时期对现实自我的思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