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移动互联网通讯技术的成熟和智能手机的普及驱使各产业与互联网技术全面融合,不断催生出新经济、新模式和新业态,全球劳动力市场中的就业形式也随之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化。以互联网为基础的平台经济、零工经济和按需经济等劳动密集型经济的出现促使“新业态下的灵活就业者”这个新兴劳动力群体应运而生,网约车司机、外卖送餐员和快递员等新兴职业群体的规模日益扩大,逐渐成为各国劳动力市场的主力军,新业态灵活就业成为疫情下稳就业的重要渠道。在实践中,新兴灵活就业群体的雇佣关系模糊化、就业身份认定困难、劳动权益保障缺失和劳动者就业状态难以评判等问题日渐突出,积极促进灵活就业者实现劳动和社会保障权益成为当前建立和完善就业保障相关政策制度的重要内容。然而,长期以来,学界和政府对于灵活就业的研究把更多的注意力集中在特定的就业群体之上,而忽视了对灵活就业雇佣关系特征的系统讨论。基于互联网经济而发展起来的新就业形态以更加新颖、更加活跃和更加多元化的形式深刻地影响着劳动者的就业状态和就业后果,针对新业态下灵活就业的定义、就业特征、劳动关系以及社会保障等相关问题研究的难度加大,争论的声音也更加激烈。就业是最大的民生,就业问题从来不是单一的经济问题,而是关乎增进民生福祉、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本文使用2016年全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微观数据以及2016年中国劳动力动态调查数据,遵循劳动者灵活就业的“雇佣关系特征-就业选择-就业状态-就业后果”的逻辑链条,重点围绕四个关键性的问题展开:其一,当前我国新业态下灵活就业的雇佣关系性质该如何界定?是非正规就业还是非标准就业?雇佣关系呈现出哪些具体特征?就业保障的政策措施和制度设计又面临着哪些难点?其二,究竟哪些因素导致劳动者选择从事灵活就业?互联网使用在劳动者选择灵活就业过程中的具体功能定位是什么?对于从事灵活就业的劳动者而言,他们的就业意愿如何?是出于自愿选择还是被迫选择?其三,新业态下劳动者从事灵活就业的就业状态如何?又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究竟该如何评价新业态灵活就业者在生存状态、工作环境、经济回报和社会保障等方面的处境?其四,新业态下劳动者的灵活就业状态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在灵活就业成为大势所趋的背景下,该如何看待就业灵活性所带来的双面效应?对于以上问题的系统性回答,构成了本文探讨新业态下劳动者灵活就业及相关就业保障政策的基本分析框架和研究内容。具体结构安排如下:第一章为本文的导论,主要介绍了本文选题的背景、研究问题和研究意义、研究思路和研究框架、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论文的创新点和不足之处。其中,研究背景主要从扼要地回顾中西方灵活就业的发展背景展开,着重关注灵活就业在中国的形成与发展,并追随灵活就业进入新业态发展阶段,指出灵活就业在中国发展的必然趋势和必然要求;研究意义主要从理论和现实两个层面进行了探讨,并提出本文的基本结论,研究框架则就本文的思路进行绘图并介绍了全文各个章节的具体安排,研究内容从理论、实证和对策三个部分简要介绍了研究的侧重点。第二章为灵活就业的相关文献研究的回顾和述评。针对本文的研究议题,从灵活就业的研究历程、劳动者选择灵活就业的相关文献、劳动者灵活就业状态的相关文献、劳动者灵活就业后果的相关文献以及新业态下新兴灵活就业相关研究文献进行总结归纳。在总结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让我们对主要研究对象新业态下的灵活就业有了更清晰的认识,在对尚未涉足或研究相对较少的方向进行反思和评述,从而提出本文研究议题的必要性。第三章是介绍整个研究的理论基础与架构准备。针对本文的核心议题,首先阐明与本研究有关的灵活就业相关理论,包括劳动力市场分割理论、就业保障理论、劳动者就业不稳定性理论和健康人力资本理论,为开展研究奠定理论基础。其次,在了解国内外对灵活就业认知差异的基础上,将本研究中的关键词做出详细的界定,有利于后面部分现状分析的准确性以及实证分析样本取舍。第四章是对新业态下我国灵活就业的现状与面临的问题进行分析。首先梳理新业态下劳动者从事灵活就业的发展现状,阐明新业态下灵活就业呈非标准化方向发展,然后从就业目的和雇佣关系特征两个维度出发对新业态下的灵活就业者进行类型划分,并揭示了新业态下灵活就业劳动者面临的问题与挑战。第五章是新业态下劳动者选择灵活就业的影响因素研究。本节使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别考察以互联网使用为工作搜寻途径的劳动者参与非正规受雇型灵活就业和自雇型灵活就业的概率,并分析其他影响劳动者就业选择的因素。通过替换变量进行稳健性检验之后,利用PSM倾向得分匹配方法进一步得出互联网使用对劳动者从事灵活就业的真实影响。研究结果显示,互联网使用对劳动者选择从事灵活就业存在显著负向影响,劳动者通过使用互联网获得的工作更倾向于稳定的、有雇主和有保障的工作。从事非正规受雇型灵活就业可能是出于被迫选择,从事自雇型灵活就业可能是出于自愿选择,但总体而言,非正规受雇型灵活就业者和自雇型灵活就业者都愿意通过增加劳动供给时间来获得更高劳动报酬。第六章是新业态下劳动者灵活就业稳定程度的分析。在这一章节中,基于2016年中国劳动力动态调查数据,使用因子分析法,从主观和客观两方面构建了一个包含7个一级指标,22个二级指标的灵活就业稳定程度指标评价体系。其中,影响最大的一级指标是工作环境安全性,权重为0.217,这表明包括薪酬待遇公平和工作尊严在内的工作环境安全性有助于保障劳动者体面工作。较高的灵活就业稳定程度体现劳动者能够充分享受到就业灵活性带来的好处与优势,较低的灵活就业稳定程度反映劳动者在从事灵活就业时可能遭受更多由于就业不稳定性带来的负面影响。紧接着,从薪资福利状况、休息休假状况、雇佣关系状况、社会保险状况和就业意愿状况五个方面对新业态下劳动者从事灵活就业过程中的就业状态进行分析。第七章是新业态下劳动者灵活就业稳定程度对健康影响的实证分析。本节基于第六章所构建的灵活就业稳定程度指标评价体系计算出劳动者灵活就业稳定程度得分,首先使用OLS回归估计方法考察劳动者的灵活就业稳定程度与健康之间的关系,具体将健康分为自评健康、抑郁倾向和生活满意度三个方面进行考察,然后使用有序Logit对上述估计结果进行稳健性检验,最后通过中介效应模型将社会信任变量纳入灵活就业稳定程度对劳动者健康影响的模型中,考察灵活就业稳定程度对劳动者健康影响的内在作用机制。研究结果显示,灵活就业稳定程度是影响劳动者健康的重要因素,灵活就业稳定程度的下降会导致劳动者抑郁倾向的增加、自评健康和生活满意度的下降,同时,社会信任是灵活就业稳定程度影响劳动者健康的重要解释机制。第八章为研究结论、政策建议与研究展望。这一章节主要对本文的研究结论进行归纳总结,在此基础上提出关于促进和发展新业态下劳动者灵活就业的政策启示,同时指明本文研究存在的不足之处,并对未来进一步的研究进行展望。本文基于现有文献和理论研究,加深了对灵活就业、非正规就业和非标准就业等概念的理解,丰富了劳动者就业选择、就业状态及就业后果研究的探讨。主要创新之处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着眼于灵活就业的雇佣关系特征,考察劳动者选择不同雇佣关系特征的灵活就业影响因素的差异,并从劳动者就业目的和雇佣关系性质两方面定义灵活就业,为后续研究灵活就业问题提供理论参考。从灵活就业的狭义定义出发,将灵活就业主要区分为非正规受雇型灵活就业者和自雇型灵活就业者进行考察,并尝试分析从事不同就业类型的灵活就业者在就业意愿上的差异性,这对于更加客观、严谨地看待城镇劳动力市场中的灵活就业问题提供了有益思路。第二,构建了一个包含主观和客观两个维度的灵活就业稳定程度指标评价体系,能够比较全面且深入地概括就业灵活性对劳动者的双面影响。本文从劳动者灵活就业的雇佣关系特征出发,考虑到就业灵活性同时给劳动者带来的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所构建的灵活就业稳定程度指标体系不仅纳入劳动者短期内的就业特征和就业状态的影响因素,还纳入了由于长期就业不稳定性和就业状况欠佳所导致的向上流动困难、社会排斥和社会公平感缺失等方面的因素,比较能够深入地测度劳动者从事灵活就业过程中的就业状态。第三,使用全国性的微观调研数据实证检验了灵活就业稳定程度与健康之间的关系,尝试从劳动者的健康角度出发为做好灵活就业者的服务和管理提供实证依据,能够较为客观地检验劳动者的灵活就业状态与就业后果之间的效应。本文提出将劳动者的精神健康纳入社会基本医疗保险的建议,由此加强对劳动群体精神健康的关注,这是对促进和发展新业态下劳动者灵活就业的有益补充和拓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