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法隐喻是人类认识世界的一种重要手段。Halliday(1985)指出,语法隐喻不是用一个词去代替另一个词,而是用某一语法类别或语法结构去代替另一语法类别或语法结构。韩礼德全面论述了语法隐喻的性质、类型、功能、体现形式、运作机制等。他将语法隐喻分为概念语法隐喻和人际语法隐喻,这两种语法隐喻解释了语法隐喻的功能是如何实现的,同时建立起了文本和社会现象问的关系。概念语法隐喻指及物系统中过程的隐喻表达法,具体而言,概念语法隐喻可以通过及物系统六大过程的相互转换以及名词化等方式实现;人际语法隐喻是指整个文本所表示的作者与读者或听众的关系的一系列意义表达法。人际语法隐喻可以通过语气隐喻和情态隐喻实现。
语法隐喻这种语言现象之所以被广泛使用,必然是语言使用者故意为之或有难言之隐。语言使用者通过巧妙地使用语法隐喻来委婉地表达其真实意图,因此通过批判地分析语法隐喻现象,有助于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文本的话外之音。批评话语分析是一种旨在通过语言方式揭示语言、权力和意识形态之间关系的理论。该理论认为,意识形态与语言有着密切的关系,语言是研究审视意识形态的重要途径。语言只是语篇的形式,意识形态才是语篇的内容。语言与意识形态的联系既存存于词汇结构,又存在于句法结构中。批评话语分析就是要分析和揭示语篇中这种隐含着的意识形态观念。
新闻报道是所谓的“大众话语”。它不同于面对面的交流,具有单向功能的特征。在新闻报道中,报道者和读者完全分离。主导地位被前者占领,他决定说什么和怎么说。由于这一特点,新闻报道从来没有绝对的客观,并且含有强烈的意识形态色彩。西方媒体关于中国问题的报道,由于受到特定利益集团、意识形态、政治制度等因素的影响,会有意的大量使用语法隐喻,以达到其特定的宣传目的。
本文以韩礼德的语法隐喻理论为基础,通过批评话语分析的视角,从《纽约时报》、《泰晤上报》、《经济学家》等英美主要报刊文章中选择与“中国加入WTO十周年”相关的10篇文章为语料,对语篇中出现的语法隐喻即概念隐喻和人际隐喻,进行了详细的定量和定性分析。通过定量分析,作者发现在外刊有关“中国入世十周年”的新闻报道中,名词化、关系与物质过程之间的转换是概念语法隐喻中出现频率最高的;在人际语法隐喻中,显性主观的表达方法使用较多。在随后的定性分析中,作者对出现频率最高的语法隐喻现象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在分析其语法功能的基础上,特别应用批评话语分析的有关方法,阐释了语言使用者之所以应用语法隐喻所要表达的真实意图及其背后的意识形态因素。
众所周知,中国自加入WTO以来,全面履行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前所做的承诺,取消所有不符合世界贸易组织规则的进口配额、许可证等非关税措施,全面放开对外贸易经营权,大幅降低外资准入门槛,为中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以及世界经济贸易的更加自由繁荣做出了巨大贡献,受到了WTO官方及有关国家和地区的广泛认可和赞誉。但令人遗憾的是,英美国家的部分人士为转移国内压力,坚持冷战思维,无端地对中国的经济政策甚至政治制度加以指责,是有其深刻的意识形态根源的。
文章在分析典型例句的基础上,归纳认为外刊新闻报道中语法隐喻在意识形态方面的功能具体表现为诋毁、劝诫、诱导等功能。外刊新闻报道,在客观公正的表面下,不同程度的运用语法隐喻手段,正是要达到掩藏其真实意图和思想意识形态的目的。因此,读者在阅读外刊时,务必培养批评性阅读意识,才能透过现象看清本质,不受外国意识形态宣传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