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环境规制、地区产业结构状况与经济增长——基于山西地级市面板数据的研究

来源 :山西财经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hjo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防治污染、防范化解重大风险与精准脱贫是十九大报告确定要坚决打好的三大战役,并出现在之后的历次政府工作报告及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为避免环境风险,从国家层面到区域层面,政府先后出台了一系列环境规制政策与制度。尤其是2018年6月,国务院发布的《关于全面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意见》明确指出,要加快优化产业结构、能源结构,全面推进清洁生产改造。产业结构状况与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主要污染物排放密切相关。产业结构状况直接影响着地区污染物构成与污染程度,而环境规制通常是地方诱导产业结构变动而采取的常规工具。已有研究显示环境规制影响着地区产业结构变动,而产业结构升级利于地区经济的持续增长,但环境规制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并不稳定,在产业结构的传导机制下研究环境规制对地区经济增长的影响,不仅有助于厘清地区经济增长的影响因子和发展路径,也是破解新常态下稳增长的重要难题。
  本文以环境规制为研究对象,以产业结构变动为中介变量,基于环境规制对污染性产业转移与清洁型新兴产业发展的两种驱动路径,来考察环境规制对地区产业结构变动的影响,以及以产业结构变动路径下的环境规制又将对经济增长产生怎样的影响。本文的主要篇章结构安排如下:首先对环境规制和产业结构演变规律进行梳理,并分析了EKC曲线的变动情形及其影响因素,强调环境政策、产业结构变动在环境质量与经济增长关系中的调节作用;其次,从消费层面着手,假设环境规制能够间接影响消费者在清洁与不清洁产品间的选择替代,构建了只生产污染品与清洁品的两部门模型,来分析其对企业生产结构的引导和经济可持续增长的作用;接着,从环境规制约束下的污染产业转移与新兴清洁产业发展角度,考察了环境规制对产业结构变迁的作用机理、产业结构变迁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机理以及环境规制对经济增长的产业结构变动效应,并鉴于“PHH”假说可能存在的内生性问题,本文采用动态博弈分析法,进一步考察了基于政府寻租的环境规制效果分析;再次,以颇具代表性的资源型地区——山西为对象区域,结合中介效应与交叉效应模型,实证检验并分析了环境规制对产业结构变动的影响,以及区域产业结构变动路径下的环境规制对地区经济增长的影响;最后就以上理论分析与实证检验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本文的主要工作与结论如下:
  (1)基于调整的环境质量与经济增长基准模型,分析了EKC曲线的变动情形及其影响因素,发现精心设计的环境政策、产业结构的合理变动能够促进该曲线向“左下方”移动,利于EKC拐点的提前到来。同时,基于产品间的选择替代,构建的两部门模型分析结果显示,消费者在清洁和污染品中进行替代选择的能力,对产出结构的有效调整有重要作用,是实现产业结构变迁和经济可持续增长的一种重要的机制。
  (2)借助于C-D生产函数、效用函数与污染函数,分析环境规制对产业结构变迁的作用机理时发现,环境规制水平的边际提高,将造成污染型中间品被采用品种数不断减少,而清洁型中间品被采用品种数渐增的情形,即严格的环境规制利于技术创新、清洁型生产等新兴产业的发展,而对污染型生产及规模扩张有明显的抑制效应。
  (3)就“PHH”假说可能存在的内生性问题,采用动态博弈分析法,通过构建环保监管部门与企业双方的动态博弈模型,并将绿色声誉对二者行为的约束、得益引入模型,来探究环境规制能否诱导污染性企业绿色行为选择。研究发现:精心制定的环境规制能触发其绿色行为选择,但资源实际控制者监管部门与企业间易出现“规制俘获”;声誉机制的引入,有效约束了环保监管部门的职权滥用行为,遏制了企业寻租的可能性,间接倒逼了环境规制水平下,待转型企业对绿色环保行为的选择;企业违规处罚力度的增加,在倒逼企业采取绿色行为的同时,也降低了监管部门被寻租的机会。
  (4)基于数理分析法从经济增长总量分解以及经济增长变动构成两个层面论证了产业结构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研究发现,产业产值与产业结构比例变动二者共同决定着经济增长总额,同时,产业变迁能够通过影响要素流向、投资与贸易结构等路径而引起产业间的结构比例变动以及产业产值的分布变化,继而影响经济总量;经济增长变动是由产业产值与结构两部分变动以加总的形式构成,产业变动跨度越大,经济增长变动也越大。
  (5)实证结果显示,环境规制与区域污染产业转移存在非线性关系,随着环境规制强度的增加,污染产业转移表现为先升后降的倒“U”型态势,且当前正处于曲线的左半侧,但规制俘获度、规制成本和沉没成本刚性均不利于地区污染产业转移;环境规制水平对地区新兴产业的发展有明显的正效应,规制成本则会影响环境规制的实施效果;污染产业转移和新兴产业发展作为环境规制对地区经济增长影响的传导机制确实存在,且忽略内生性问题会导致环境规制对经济增长的产业结构变动效应被放大。
  本文的创新点如下:
  (1)研究视角创新。在研究视角上,本文以环境规制为研究对象,以区域产业结构变动为传导路径,以颇具代表性的资源型区域——山西为对象区域进行实证检验与分析,来考察环境规制如何通过产业结构变动来影响经济增长,以及其对经济增长究竟带来怎样的效应,突破了以往单纯研究环境污染与经济增长、环境规制与经济增长或是环境规制与产业结构变迁之间两两关系的局限性。
  (2)研究内容创新。在分析环境规制影响区域产业结构变迁的机理时,创新性地把产业流动的难易程度作为产业是否迁移的重要考虑因素,从环境规制对高流动性产业的规制结果是转移效应,低流动性产业会通过技术创新,催生新兴技术产业与环保产业的发展而引发结构效应变化这两方面来分析环境规制对产业结构变迁的内在机制。这区别于以往研究多注重环境规制致使污染产业被迫迁徙的转移效应,忽略了环境规制对存留企业技术创新的倒逼作用为新兴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条件。
  (3)研究方法创新。在研究方法上,本文从消费层面着手,将基础模型的假设进行推演,即允许清洁品和污染品在生产投入中以及消费选择中相互替代,构建了一个只生产污染品与清洁品的两部门生产模型,来分析其对企业生产结构的引导,乃至产业结构变迁和经济持续增长的作用。同时,鉴于“PHH”假说可能存在的内生性问题,本文采用动态博弈分析法,通过构建环保监管部门与企业双方的动态博弈模型,并将绿色声誉对二者行为的约束、得益引入模型,来考察基于政府寻租的环境规制效果分析。
  环境规制与经济增长的问题是交叉了多个学科与领域的重大项目,环境规制可以通过多个层面、多种路径来作用于经济增长。本文以产业结构变动为切入点,初步考察了环境规制约束下的区际产业结构变动以及环境规制在产业结构传导路径下对地区经济增长的影响,但由于规制方式与种类的多样性、环境规制测度的复杂性等因素制约,并没有考察环境规制实施下企业污染行为与其收益关系的短期行为,就可能导致“PHH”假说存在内生性问题的因素也并未全部考虑。
其他文献
在互联网高速发达的时代,人类社会产生了大量纷繁复杂的数据。在现实生活中,随着国家对大数据技术发展的高度重视,大数据技术实实在在给人们的生活带来很多好处。但是在实际的运用中,我们也看到大数据技术存在异化问题,为了促进大数据技术更好的发展,我们需要找出大数据技术异化的问题,采取措施对大数据技术异化进行治理。  本文阐述了大数据技术的内涵,认为大数据技术是以收集数据为基础,对数据进行分析挖掘,并做出预测
网络话语,作为一种变革人际交往、思想交流、意义解读的语言符号,是一种基于互联网技术的虚拟话语形态。“谁在说”“说什么”“怎么说”构筑网络话语伦理审视的基本维度。  较之人类话语的原始形态,基于互联网技术的网络话语,因其匿名性、开放性、平等性和多元多样性,而导致“去中心化”、“去权威性”等特征,对现代人际社会交往效应既有积极影响也有消极挑战。一方面,网络话语通过社会议题设置、虚拟共同体培育等形式逐步
学位
自由关乎人类的存在与发展,并与每个时代的脉搏相连,是一个万古常新的命题。自由问题不仅是西方哲学的中心问题之一,对自由问题的回答也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内容。  随着近代市民社会的不断发展以及个人主体意识的不断进步,个体的自由更加为人们所重视。由此,以标榜个体自由为主导的自由主义就成为了近代西方政治思想的主流意识形态,同时也冲击并影响着我国主流价值观,使得个人对自由的追求与社会现存客观条件之间的矛盾
《自我的超越性》是萨特意向性结构的蓝图,为他后来《存在与虚无》打下了深厚的基础。在《自我的超越性》中,萨特的目标是证明自我作为超越性的存在应从意识中驱逐出去,从而驳斥胡塞尔所谓纯粹自我的“内在的超越性”观点。萨特敏锐地发现,胡塞尔的意向性结构在本质上就假设着“自我”,因此必须深入地批判和改造胡塞尔意向性理论。萨特为此构造了两条论证:一条是通过对意向性理论的建构来论证“自我”内在于意识中既是有害的,
学位
在印度历史上,有许多佛教以外的思想流派,佛教称之为“外道”。藏传佛教宗义书中比较全面地论及了这些流派,这些外道派别包括反对吠陀教义的顺世论和耆那教的思想,还包括继承和发展吠陀教义的传统哲学派别。此外,宗义书中还介绍了印度教的三大教派即自在天派、梵天派和遍入天派。藏传佛教宗义书中虽然涉及到的外道派别较多,但宗义书将外道思想分为常见和断见两类,而之所以采取这样的分类方式,是基于佛教主张缘起性空,否认事
学位
语言和真理是西方哲学史自发展以来一直关注、证明和追求的东西。语言和真理也是伽达默尔哲学解释学中的核心内容:语言是他哲学解释学本体论转向的中心,真理是他哲学解释学本体论的最终目的。本文对伽达默尔语言哲学进行如下探究。  首先,伽达默尔哲学思想来源甚广,我们分为两大脉络进行梳理,分别是现象学和解释学脉络。而这两大脉络并不在他这里初合,而是在海德格尔那里,这也是将海德格尔解释学现象学独立成节的原因。其次
学位
刘智是“回儒”的代表人物,集回儒思想之大成。刘智合天方之学与中国性理之学为一体,在人性论方面别具特色,不仅充实了传统儒学的人性理论内容,而且也丰富了中国伊斯兰哲学心性论的内涵,将中国伊斯兰哲学心性理论的发展推到了一个新高度。  本文对刘智人性论思想进行了深刻的剖析。首先,对刘智人性论思想产生的时代背景及其思想来源进行梳理。其次,详细探讨了刘智人性论思想的具体内容,对人性的起源问题、心性关系问题以及
学位
不论何时,幸福仍然是学术界研究的热点话题之一。伟大的思想家、革命家马克思虽然对自己的幸福思想没有完整的理论论述,但是在马克思的所有著作当中,都是从不同的角度为切入点,对幸福的问题深入思考,并且他的一生都在为实现人的解放和全人类的幸福而奋斗。所以对马克思的幸福研究不仅可以引导人们准确理解幸福的真谛,同时也对人们追求幸福、获得幸福有着重要的实践价值。  本文主要以马克思的著作《德意志意识形态》为蓝本,
学位
人文主义自古希腊时期就以很强的势头在哲学领域发展,从萌芽到鼎盛时期,对“人”的研究有“家族相似”。萨义德。在全观其发展态势后,站在“现世性”的维度以实现人类自由全面发展为最终旨归,以世俗为立足点,以批判为主要方法,提出自己的人文主义批判思想,为东西方平等话语体系建构了新的认识论与方法论基础。  本文旨在通过将理论研究与文化批判相结合,从文化、政治、社会哲学的交叉视角透视萨义德的人文主义批判思想,彰
学位
在朝鲜半岛儒学史上,退溪李混和栗谷李珥被后世学者尊称为性理学双壁,而二人思想的核心内容集中于“四端七情”思想上。“四端”出自于《孟子》,指:“恻隐、羞恶、辞让、是非”四心,此四心又是仁、义、礼、智“四德”之端绪。“七情”最早出自于《礼记》,具体指:“喜、怒、哀、惧、爱、恶、欲”人的七种感情。“四端”和“七情”原本是中国哲学中两个互不相同的概念,各家均有不同侧重研究,南宋朱熹第一次讨论了二者之间的关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