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几十年来,世界各国的对虾养殖业发展迅猛。而作为当前世界上养殖产量最高的三大优良品种之一的凡纳滨对虾,其贡献尤其重要。但是,随着凡纳滨对虾养殖规模逐渐扩大,养殖密度越来越高,各种问题随之而来,诸如疾病爆发,环境污染,经济效益不高等。面对对虾养殖业诸多问题的挑战,结合不同地区的实际情况,采取多品种混养的生态养殖模式被认为是减少病害发生,提高养殖效益的有效途径。多营养层次综合养殖模式(IntegratedMulti–TrophicAquaculture(IMTA))是根据生态平衡、物种共生互利和对物质多层次利用等生态学原理,人为地将喂养品种(大部分的鱼类),吸收无机物的物种(大部分的海藻),吸收有机物的物种(大部分以悬浮物和沉淀物为食的物种)等多种养殖种类按照正确的比例结合起来在同一水体中进行养殖。混养模式下生态系统的多样性和稳定性使其与单养模式相比能更好的改善养殖环境,提高养殖效果。本试验利用多营养层次综合养殖模式的原理,研究凡纳滨对虾与斑点叉尾鮰、泥鳅或罗非鱼的不同组合搭配滤食性的三角帆蚌和水生植物蕹菜的养殖效果,以期为探索主养凡纳滨对虾的池塘的低碳高效模式提供参考。试验分A、B、C三个组和对照组D,每组三个重复,在12个室外水泥池(16m~2)中进行。试验组A中放养体长约1cm的凡纳滨对虾苗(100尾/m~3),混养三角帆蚌,斑点叉尾鮰(0.125尾/m~3),并在水面种植1/10池塘面积的蕹菜;试验组B混养鱼类为泥鳅(6尾/m~3),组C为罗非鱼(0.5尾/m~3),虾苗投放和其它混养对象同组A;对照组D只投放相同数量和规格的虾苗。试验持续80天,期间对氨氮、亚硝氮、硝氮、总氮、总磷、叶绿素、TSS、COD等水质指标进行定期检测,并定期测量对虾体长、体重等指标,在养殖试验结束后测量各组对虾的水分、粗蛋白、粗脂肪和胶原蛋白等营养指标。结果表明,试验期间A、B、C的氨氮平均浓度比对照组降低3.2%、8.1%、0.8%,对照组D氨氮的平均浓度最高,为1.17mg/L。在养殖后期(70天),A、B、C组水体氨氮平均浓度比对照组分别降低12.1%、11.8%、5.9%(P>0.05),对照组D氨氮浓度最高,为1.83mg/L。试验组A、B、C的亚硝酸盐氮平均浓度比对照组降低10.2%、12.6%、4.8%,对照组D亚硝酸盐氮的平均浓度最高,为0.157mg/L。在养殖后期(70天),组A、B、C水体亚硝酸盐氮浓度比对照组分别降低8.9%、10.0%、(P<0.05)3.3%,对照组D的亚硝酸盐氮浓度最高,为0.615mg/L。对虾的生长率和成活率的测量结果表明,在养殖中期各组对虾的体长体重测量无明显差别(P>0.05),但是在后期组B对虾的增重率比对照组D提高50.42%,并且对虾的成活率达到了80.12%,高于其他各组。而各组对虾营养指标测定结果没有明显差异,说明养殖模式对于对虾肉质营养成分的影响较小。总之,本研究的几种养殖模式与单养凡纳滨对虾模式相比,在水质方面,综合养殖模式的优势较明显,能够改善池塘环境,减少有害物质的积累和致病的环境因素,使得对虾健康生长;而在对虾生长效率方面,综合养殖模式比单养模式能促进虾的生长,取得更好的养殖效果,并且在综合养殖模式中混养泥鳅可以稳定水体生态系统,提高对虾的成活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