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第一部分早期结直肠肿瘤黏膜下深浸润的危险因素分析和预测模型构建目的:早期结直肠肿瘤(Early colorectal tumor,ECT)浸润深度的精准判断可以协助医师在术前就病灶该采取哪种最合适的治疗方式做决策。虽然目前有多种内镜技术能够协助ECT的浸润深度判断,但往往单因素指标判断的敏感性、特异性或准确率都不会很高,并且存在比较大的主观性,因此本研究旨在探索ECT发生深浸润的危险因素,并试图构
【基金项目】
: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编号:2016YFC1302800,2018YFC1313103,2016YFC0901402; 北京市科技计划项目课题编号:D17110002617002; 深圳市医疗卫生三名工程课题编号:SZSM201911008; 协和创新工程项目课题编号:2016-I2M-001,20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第一部分早期结直肠肿瘤黏膜下深浸润的危险因素分析和预测模型构建目的:早期结直肠肿瘤(Early colorectal tumor,ECT)浸润深度的精准判断可以协助医师在术前就病灶该采取哪种最合适的治疗方式做决策。虽然目前有多种内镜技术能够协助ECT的浸润深度判断,但往往单因素指标判断的敏感性、特异性或准确率都不会很高,并且存在比较大的主观性,因此本研究旨在探索ECT发生深浸润的危险因素,并试图构建判断ECT病变浸润深度的预测模型。方法:本研究回顾性分析了从2010年8月至2020年12月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实施内镜下治疗或外科根治性手术的ECT病人的临床及病理资料,通过多因素回归分析的方法确定ECT深浸润的独立危险因素,最后将纳入的独立危险因素通过列线图的方式构建预测模型并进行验证。结果:本研究共纳入717例ECT患者进行建模分析,有590例浸润深度在黏膜下浅浸润(Submucosal,SM1)以内(SM1以内组),127例浸润深度超过SM1(超SM1组)。两组在性别、年龄、病变位置间均无统计学差异。经过多因素回归分析得出只有糜烂或破溃(OR=4.028,p=0.007)、局部凹陷(OR=3.105,p=0.001)、浸润性日本 NBI 专家组(Japan NBI Expert Team,JNET)分型(OR=5.622,p<0.001)、浸润性pit pattern(OR=2.722,p=0.006)是ECT发生黏膜下深浸润的独立危险因素。将纳入的独立危险因素构建列线图,并将其应用于临床工作实践中,共纳入1 14例作为验证组。通过对建模组及验证组进行该模型验证,结果显示该模型在预测ECT发生黏膜下深浸润方面具有良好的区分度和校准度。结论:本研究基于ECT多种内镜下表现的多因素Logistic回顾分析构建的Nomogram预测模型在对ECT发生黏膜下深浸润方面具有较好的预测效能。第二部分 结直肠癌根治术后吻合口新发异时性早期癌及癌前病变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的有效性及安全性分析目的:结直肠癌根治性外科术后吻合口处(Anastomotic site,AS)新发异时性早期癌或癌前病变(Metachronous early cancer or precancerous lesions,MECPL)的发生率很低,因此很少有研究探讨这些病变的临床特征、诊断和治疗方法。由于该部位黏膜下存在严重的纤维化和吻合钉(Anastomotic nail,AN),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在技术上很难治疗这些病变。本研究的目的是探讨结直肠癌根治性术后AS新发MECPL行ESD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性收集2014年1月至2019年5月期间在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所有因结直肠癌根治性术后在AS新发MECPL而接受ESD治疗的患者的数据。采用SPSS统计软件分析整块切除率、完整切除率、治愈性切除率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本研究共纳入11例结直肠癌根治术后AS新发MECPL的患者。中位手术时间为48min(40-262min)。整块切除率、完整切除率、治愈性切除率分别为63.6%、54.5%和54.5%。术后仅1例出血,无穿孔等并发症,且所有患者均未追加额外的手术。且在14个月中位随访时间中,均未发现复发和淋巴结转移及远处转移。结论:综上所述,ESD治疗结直肠癌根治术后AS新发MECPL是安全有效的。特别是对于吻合口新发病变的位置接近肛门缘的患者,这种方法可以避免再次外科手术的风险,提高保肛率。
其他文献
第一部分胰腺癌结构变异谱与其致癌作用背景:胰腺癌(PDAC)是全世界最致命的恶性肿瘤之一,超过90%的胰腺肿瘤是起源于胰腺导管上皮的腺癌。结构变异(SVs)是基因组变异的最大来源,可导致肿瘤的发生。然而,由于技术上的限制,深入了解胰腺癌中的SVs变异图谱及其在胰腺癌发生发展中发挥的作用,仍在很大程度上有待探索。方法:HPDE6-C7和人胰腺癌细胞系PANC1和BxPC3均取自ATCC,采用长读单分
背景和目的:硬化性苔藓(lichen sclerosus,LS)是一种免疫介导的慢性炎症性皮肤黏膜病变,好发于生殖器皮肤,生殖器外受累少见。本病发病机制不明,可影响患者生活质量,具有恶变风险,临床表现不典型时易误诊。单细胞转录组测序(single-cell RNA sequencing,scRNA-seq)技术可为每个细胞创建一个单独的转录组文库并将其聚类到不同的细胞群中,获得其在疾病中的全转录组
背景与目的:既往接受过放疗的下咽鳞癌患者在出现局部区域复发时可选择的治疗手段比较有限。挽救性手术治疗被认为是最有可能达到治愈效果的治疗方式。然而,挽救性手术治疗术后并发症发生率高,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本研究旨在探究下咽鳞癌患者挽救性手术前的相关临床病理指标和术式选择与患者挽救性手术术后并发症发生的关系,为临床医师术前预判和干预提供参考。材料与方法:本研究回顾性地纳入了既往曾接受过放疗,并于200
长期在轨飞行时航天员处于持续的失重、节律紊乱、交流和运动受限的狭小活动空间,可能诱发神经精神功能紊乱,包括反应、判断、决策等认知功能减退。与传统的学习记忆障碍性疾病不同,这种健康人群在极端环境下所致的认知功能减退没有明确的病变部位和特异靶点,是不同于疾病病理性改变的功能性损伤,现代医学对此防治措施有限。我国传统中医药强调“整体观”和“辨证论治”,基于疾病发生发展的过程,中医药“治未病”的理念更加契
机器学习与自动推理的融合是当前人工智能研究的新趋势.约束满足问题是人工智能研究的经典问题,现实世界中大量的调度、规划和配置等问题均可以建模为约束满足问题,高效的求解算法一直是研究热点.近年来涌现出众多将机器学习应用于约束满足问题求解的新方法,这些基于“学习-推理”的新方法为约束满足问题求解开辟了新方向并展示出巨大发展潜力,方法的突出优点是适应性强、可在线优化并具有更强的可扩展性.将当前的“学习-推
研究背景前列腺癌作为男性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其发病率和死亡率在中国不断上升。前列腺癌诊断目前存在2个困难:1.“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rostate Specific Antigen,PSA)灰度区间(4-10 ng/mL)”的诊断特异性低;2.缺乏有效的前列腺癌转移早期预警标记物。循环肿瘤细胞(Circulating Tumor Cell,CTC)在恶性肿瘤发生早期便可入血,在外周血存活的CTC
食管鳞癌是致死率较高的恶性消化道肿瘤。由于其治疗方法有限,导致多数食管鳞癌患者的预后较差,五年生存率较低。因此,深入探究食管鳞癌发病的具体分子机制,筛选新的、有效的治疗靶点,对于改善食管鳞癌患者的预后具有重要意义。核糖体是合成蛋白所必须的保守的细胞器。然而,细胞生长所需的核糖体数量的增加,同样足以推动细胞的恶性转化。核糖体生物发生率的增加导致核仁大小和数量的异常增加,这被认为是许多癌症的标志,并与
[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分析非手术治疗后声带活动改善情况与生存预后之间是否存在相关性,是否可以作为预测下咽癌预后的预测因子,是否可以为挽救手术时机提供线索。[方法]研究纳入2009年5月至2016年12月期间于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初治的下咽癌患者中接受治疗前存在声带活动障碍并且选择非手术治疗作为初始治疗方案的病例,共78例下咽癌符合纳入标准。所有入组患者在非手术治疗前后均接受声带活动状态评估。声带
目的:评价胰胆系统肿瘤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前胰胆管引流对于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围手术期的影响。评价超声内镜引导下胆管穿刺引流(EUS-BD)减黄治疗的临床有效性及安全性,以及EUS-BD做为一线术前胆管引流术对于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围手术期的影响。方法:收集2015年1月至2021年2月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完成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患者临床资料,回顾性对比分析减黄治疗与非减黄治疗对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术围手术期的影响
第一部分:建立与验证结合分子标志物的局部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生存预后模型目的:本研究旨在为接受根治性放化疗的不可手术Ⅲ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建立一种结合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突变状态的预后模型,从而预测该类患者3年和5年的长期生存。方法:回顾性收集2013-2017年在我院接受根治性放化疗的Ⅲ期NSCLC患者,按照2:1的比例随机进入训练集与验证集。在训练集中确定与总生存(OS)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