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信息不对称问题是困扰政府管制的核心问题,由此导致的管制合谋造成了管制的低效率。博弈论和信息经济学的发展促进了激励性管制理论的诞生。激励性管制理论认为,在满足一定的条件下,通过某种机制设计,能够对代理人产生行为激励,从而克服信息不对称问题。虽然激励性管制理论是管制经济学的最新发展,这种理论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对代理入的成功激励需要满足一定的条件,在管制实践中,这些条件往往并不能够同时被满足,从而造成激励性管制理论与管制实践的某种脱节。通过放松对委托人的转移支付数额和代理人风险偏好类型的限制,文章首先研究了管制机构的激励相容约束条件不能被保证时的政府管制问题。合谋带来的收益诱使管制机构可能谎报企业的真实信息,对管制机构的信息使用与否对社会福利水平会产生不同的影响。研究表明,当管制机构说真话的概率低于某个水平时,利用管制机构的信息反而会降低社会福利水平。因此,当管制机构的激励相容约束条件不能被保证时,委托人需要谨慎对待从管制机构得到的信息并有必要从其他渠道获取企业的相关信息,从而暗示消费者在政府管制中应该具有重要的作用。接着,文章以信息传递者的角色将消费者引入管制模型。借助于管制听证的方式,通过满足消费者的参与约束和激励相容约束条件,委托人能够从消费者那里获得企业的相关信息。文章比较了中国和美国管制听证制度中对消费者转移支付的不同规定,这些规定对最终的社会福利水平产生了不同的影响。这意味着听证制度的优劣对管制效果有重要的影响。通过管制听证的方式来获取信息,使委托人摆脱了对管制机构的信息依赖,从而能够对管制合谋行为产生有效的抑制。考虑到委托人同样有可能追求私人利益而不是公共利益,文章构建了一个完全利益集团视角下的政府管制模型。在模型中,统治者(委托人)和管制机构(代理人)都能够追求各自的私人利益,整个管制体系由统治者、管制机构、企业和消费者四个利益集团构成。模型分析了社会不满最小时的最优价格水平及其变动方向。分析表明,只要每个利益集团都具有一定的影响力,最优价格水平就会介于垄断定价和边际成本定价之间。当消费者能够被分组并实行不同的定价策略时,政府管制下的最优价格结构显示了与市场机制下的价格结构的本质差异。影响某一组消费者的参数变化往往同时对其他消费者造成影响,交叉补贴现象也更容易出现在政府管制领域。文章的实证分析部分是对理论模型结论的检验。首先,通过构建一个检验指标体系,利用我国电力产业10年的相关数据,对理论模型中关于管制合谋及其社会福利影响的结论进行了检验。分析表明,电力产业存在管制合谋行为,管制合谋造成了社会福利的损失,具体表现为数次技术衰退和全要素生产率的缓慢增长。实证分析的结果与理论模型的结论是一致的,从而对理论模型的结论进行了验证。接着,利用我国城乡用电“同网同价”改革的案例对理论模型中关于管制的最优定价和交叉补贴行为进行了实证检验。结果表明,城乡用电“同网同价”是管制领域的交叉补贴,减少了社会的总不满,但是也造成部分经济较为落后的偏远山区迟迟不能通电的问题。对“同网同价”改革的经验研究基本上验证了理论模型的两个结论:能够带来社会不满最小化的管制定价往往并不是社会福利最大化的价格;通过对不同的消费者采取不同的定价策略(例如交叉补贴的定价策略),往往能够减少社会的总不满。在最后的结论和政策建议部分,文章指出,管制合谋造成了管制的低效率,降低了社会福利水平。因此,必须对管制合谋行为进行制约。根据理论模型的研究结论,文章提出通过普及和完善管制听证制度来制约管制合谋的政策建议。针对目前我国管制听证制度中存在的问题,文章提出了完善我国听证制度的一些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