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合式学习对大学英语学习者口语产出的影响--以云班课为例

来源 :苏州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oqianr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混合式学习在中外教育领域受到了很大关注。然而,混合式学习的效果仍然存在争议。在二语教学研究中,混合式学习对二语学习者口语产出影响的实证研究仍然匮乏,从复杂度、准确度和流利度方面全面研究混合式学习效果的研究尚且没有。因此,本研究旨在从复杂度、准确度和流利度方面探索混合式学习对大学英语学习者口语产出的影响并且进一步详述混合式学习环境下复杂度、准确度和流利度的关系。
  来自中国江苏省某重点综合类大学两个班的52名大二学生参加了此项研究,实验班24名学生,传统班28名学生。实验班学生接受混合式学习的指导,传统班学生只接受面对面的指导。学期初与学期末,他们分别参加前测和后测。通过分析复杂度、准确度和流利度,发现两大结果:
  (1)两个班后测中在词汇多样性和句法复杂度这两个复杂度指标上、准确度和流利度上没有显著差异,但传统班学生在词频广度这个复杂度指标上表现优于实验班学生。
  (2)实验班前后测中流利度指标(剔除音节数与总音节数的比值)和复杂度指标(T单位长度)呈正相关,实验班后测中流利度指标(发音速度)和复杂度指标(词频广度)与准确度指标(动词使用正确率)之间呈负相关,流利度指标(每百音节更改次数)与复杂度指标(T单位长度)呈正相关。传统班前测中流利度指标(每百音节更改次数)与复杂度指标(T单位长度)呈正相关,后测中流利度指标(语速)与准确度指标(动词使用正确率)呈负相关。两班前后测中复杂度指标(词汇复杂度)的增长并没有以牺牲流利度为代价。
  本研究的发现表明混合式学习对从复杂度、准确度和流利度方面提高大学英语学习者口语产出上没有展现出优势。由于有效的混合式学习设计需要不断的尝试、评估和反思,因此未来还需要更多混合式学习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实践。
其他文献
寇准仕太宗、真宗两朝,他在官场沉浮四十余载,对澶渊一役的胜利起着极为关键的作用,一生功绩无数,可谓一代名相。北宋“举世重交游”,身份地位的显赫决定了寇准一生要与众多人打交道,这种特殊的交游经历,影响了寇准自身的诗歌创作,他在交游中与宋初“晚唐体”、“白体”、“西昆体”三体诗人皆有往来,并受到这三种诗风的影响,诗歌也融合了三体的风格特点更具多样性;交游影响了寇准与“晚唐体”诗人群体的密切关系,他在承
学位
回溯历史,早在古希腊时期对疾病(疯癫)与艺术的研究就已经开始萌芽。在当时,艺术家被认定为病人,是疾病给予了他们心灵感悟、精神力量和创作才能。在此暂且不论一件艺术品的诞生,在多大程度上是由于艺术患病而产生一种扩大的、不同寻常的感受能力,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即当一个饱受病痛经历折磨的艺术家开始创作时,他对生命的态度,对情感的体验,对生活的思考,以及对世界和人生的观照都会不自觉地带有病痛对其影响的痕迹
学位
唐传奇作为小说的代表,由六朝志怪发展而来。在唐代发生蜕变,可与“律诗”共称一代之奇。同样,骈文作为“一代有一代之文学”的六朝文章的代表,从六朝时开始就蔚为大宗,在唐代也有了新的发展。这两种文体沿着各自的道路,到唐代时产生了碰撞,这表现为唐传奇运用骈体的现象。唐传奇运用骈体是两种不同文体之间相互交融的具体表现。本文以唐传奇中的骈体现象为研究对象,阐述唐传奇用骈的具体现象,探讨其背后的原因及其影响。唐
学位
漳浦方言属于闽南方言。已有闽南方言研究多在语音方面,词汇方面的研究较少,尤其是量词的研究。本文聚焦在漳浦方言的名量词上,主要运用认知语言学的相关理论对漳浦方言名量词进行描写分析,并分别与普通话以及仙游、福州常用名量词进行比较,力求揭示漳浦方言名量词的整体面貌和特点。  文章共分为六个部分。  第一章,绪论。本章主要介绍漳浦县的地理、人口、方言概况、研究现状,阐述选题的目的与意义、研究方法与材料来源
学位
“瞧”、“瞅”是使用频率较高的视觉行为动词,两者之间具有一定的联系,在使用范围、频率及义项上,都有着不同程度上的共性;在教材和辞典中的注释基本类似,部分义项有着“辗转互训”的交叉情况;另外它们在很多情况下可以相互替代,语句意义没有太大差别,故而在日常使用或教学中会出现模糊不清的情况。本文以两者为研究对象,以语料为基础,分别从句法、语义、语用三个平面对两者进行描写、比较,探析它们之间在实际使用中所表
学位
在进入近现代以来,魏晋南北朝文学得到了充分研究与地位确认。诸多相关研究涌现,如针对南朝诗人鲍照的研究不断深入,鲍照诗文研究、鲍诗在当时与后代影响研究日益丰富。基于这一思路继续前迈,文章从接受史视角出发,力求全面而有深度地探析鲍照诗歌在清代的接受情况。论文共分为七大部分:  导论部分为国内外研究现状、论文的思路与研究方法。  第一章为鲍照诗歌在清代的传播概况。从鲍集流传、清代版本、选本著录入手,进行
学位
近年来,基于体裁的外语写作研究及其对教学影响的探索有了较大发展。然而,大多数实证研究都只关注于单一的文体,或者对记叙文和非记叙文(主要是议论文)进行比较,而忽略了外语学习者在不同的非记叙文体(比如议论文和说明文)中的表现以及对比研究。此外,不同研究对写作句法复杂度测量指标的选取也各有侧重,导致不同研究结果的出现。  本研究通过比较学生英语议论文和说明文写作,考察体裁对中国大学英语学习者句法复杂度的
学位
在西方修辞学中,提喻作为与隐喻、转喻、反语相提并论的转义主格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显赫的地位。但现今提喻却备受冷落,或不被提及,或仅作为转喻的一个分支。“人格诉求”是亚里士多德提出的三大说服方式之一,为西方修辞学中的核心概念;然而,与“逻辑诉求”“情感诉求”相比,鲜有从辞格的功能视角对其进行的专项探索。本研究将提喻与“人格诉求”相联系,旨在通过分析《孟子》中突出的“君子”提喻来探究该提喻是否以及怎样实现
学位
“修辞问句/反问”是一种跨文化的重要语言现象。已有相关研究数不胜数,但大都围绕修辞问句的语用功能、语义特征或句法结构,针对其论辩功能的探讨十分稀少,更鲜有结合亚里士多德“逻辑诉求”的核心要素,“修辞推论/修辞三段论”,来挖掘反问句逻辑功能的专项研究。本文以亚氏“修辞推论”的非完整性与或然性特征为理论基础,以刘勰《文心雕龙》中的丰富问句为语料,旨在系统探索修辞问句实现逻辑论辩功能的具体方式类型和演绎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