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辞问句的逻辑诉求功能研究--《文心雕龙》中反问句的修辞推论解析

来源 :苏州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a878500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修辞问句/反问”是一种跨文化的重要语言现象。已有相关研究数不胜数,但大都围绕修辞问句的语用功能、语义特征或句法结构,针对其论辩功能的探讨十分稀少,更鲜有结合亚里士多德“逻辑诉求”的核心要素,“修辞推论/修辞三段论”,来挖掘反问句逻辑功能的专项研究。本文以亚氏“修辞推论”的非完整性与或然性特征为理论基础,以刘勰《文心雕龙》中的丰富问句为语料,旨在系统探索修辞问句实现逻辑论辩功能的具体方式类型和演绎机制。
  关于修辞问句的研究,我国学者大多给出了自己的定义,但与西方修辞传统缺乏密切联系。本课题通过比较、抉择、融合中西方学者提出的代表性定义,将修辞问句界定为“暗含说服性命题(“含有/suggest”一个半明命题,并“暗示/imply”一个省略命题)而无需回答的问句”。分类问题,中西方修辞学也各有传统。考虑到本项研究的语料来自汉文典籍《文心雕龙》,因此我们采用了国内学者所作的权威分类:是非问、特指问、选择问和正反问。修辞问句与修辞推论密切相关。通过对亚氏修辞三段论的辨析,本文承继袁影(2006)中关于修辞推论类型的研究发现,认为修辞三段论共可呈现六种非完整形式;省略大前提、省略小前提、省略结论、省略大前提和结论、省略小前提和结论、省略大前提和小前提,并以此为基础来考察语料中各修辞问句的省略或演绎类型。而语料的选取则根据质性研究下目的性抽样原则,于《文心雕龙》中选取了五个代表性语篇:《原道》、《指瑕》、《物色》、《知音》、《程器》,从中甄选10个典型修辞问句进行了分析。
  通过分析发王见,《文心雕龙》中的修辞问句有两种类型:是非修辞问句和特指修辞问句;其中,后者与亚氏“逻辑诉求”中修辞推论的关系更为密切。所呈现出的修辞推论/修辞三段论形式有三种:省略大前提、明示小前提和半明示结论;半明示大前提、明示小前提和省略结论;省略大前提和结论、半明示小前提。我们还发现,这些问句式修辞推论具有很强的逻辑演绎功能:大前提通常是一个暗示或半明示的假设,是可为双方接受的常识或观点等;小前提往往提供一个坚实的论据;而结论或半明示或暗示一个论断。此外,修辞问句在实现逻辑功能的同时,也突显了从问句本身转化而来的假设或论断,即这一现象也具有强化关键信息的功能。
  对《文心雕龙》中修辞问句的详察,揭示了“修辞推论”是解释反问句的逻辑论辩机制十分有效的理论工具。此项探索不仅可为拓宽修辞问句的研究范围、创新其研究方法提供参考,也可为验证和丰富亚里士多德“修辞三段论”的特征提供借鉴,从而深化对西方修辞学核心概念的研究和应用。
其他文献
本文立足于汉语语言事实,运用构式语法理论从句法、语义、语用三个层面对“A才是B”构式进行多角度考察。在描写、分析“A才是B”构式的构件的基础上提炼出构式义,并进一步探讨“A才是B”构式的适用语境和话语功能,力求做到观察充分、描写充分和解释充分。文章共分为五个部分:  第一部分为引言。首先明确文章的研究对象为汉语中常见的“A才是B”构式,接着对有关构式语法理论、副词“才”及相关构式的研究现状做一个梳
学位
寇准仕太宗、真宗两朝,他在官场沉浮四十余载,对澶渊一役的胜利起着极为关键的作用,一生功绩无数,可谓一代名相。北宋“举世重交游”,身份地位的显赫决定了寇准一生要与众多人打交道,这种特殊的交游经历,影响了寇准自身的诗歌创作,他在交游中与宋初“晚唐体”、“白体”、“西昆体”三体诗人皆有往来,并受到这三种诗风的影响,诗歌也融合了三体的风格特点更具多样性;交游影响了寇准与“晚唐体”诗人群体的密切关系,他在承
学位
回溯历史,早在古希腊时期对疾病(疯癫)与艺术的研究就已经开始萌芽。在当时,艺术家被认定为病人,是疾病给予了他们心灵感悟、精神力量和创作才能。在此暂且不论一件艺术品的诞生,在多大程度上是由于艺术患病而产生一种扩大的、不同寻常的感受能力,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即当一个饱受病痛经历折磨的艺术家开始创作时,他对生命的态度,对情感的体验,对生活的思考,以及对世界和人生的观照都会不自觉地带有病痛对其影响的痕迹
学位
唐传奇作为小说的代表,由六朝志怪发展而来。在唐代发生蜕变,可与“律诗”共称一代之奇。同样,骈文作为“一代有一代之文学”的六朝文章的代表,从六朝时开始就蔚为大宗,在唐代也有了新的发展。这两种文体沿着各自的道路,到唐代时产生了碰撞,这表现为唐传奇运用骈体的现象。唐传奇运用骈体是两种不同文体之间相互交融的具体表现。本文以唐传奇中的骈体现象为研究对象,阐述唐传奇用骈的具体现象,探讨其背后的原因及其影响。唐
学位
漳浦方言属于闽南方言。已有闽南方言研究多在语音方面,词汇方面的研究较少,尤其是量词的研究。本文聚焦在漳浦方言的名量词上,主要运用认知语言学的相关理论对漳浦方言名量词进行描写分析,并分别与普通话以及仙游、福州常用名量词进行比较,力求揭示漳浦方言名量词的整体面貌和特点。  文章共分为六个部分。  第一章,绪论。本章主要介绍漳浦县的地理、人口、方言概况、研究现状,阐述选题的目的与意义、研究方法与材料来源
学位
“瞧”、“瞅”是使用频率较高的视觉行为动词,两者之间具有一定的联系,在使用范围、频率及义项上,都有着不同程度上的共性;在教材和辞典中的注释基本类似,部分义项有着“辗转互训”的交叉情况;另外它们在很多情况下可以相互替代,语句意义没有太大差别,故而在日常使用或教学中会出现模糊不清的情况。本文以两者为研究对象,以语料为基础,分别从句法、语义、语用三个平面对两者进行描写、比较,探析它们之间在实际使用中所表
学位
在进入近现代以来,魏晋南北朝文学得到了充分研究与地位确认。诸多相关研究涌现,如针对南朝诗人鲍照的研究不断深入,鲍照诗文研究、鲍诗在当时与后代影响研究日益丰富。基于这一思路继续前迈,文章从接受史视角出发,力求全面而有深度地探析鲍照诗歌在清代的接受情况。论文共分为七大部分:  导论部分为国内外研究现状、论文的思路与研究方法。  第一章为鲍照诗歌在清代的传播概况。从鲍集流传、清代版本、选本著录入手,进行
学位
近年来,基于体裁的外语写作研究及其对教学影响的探索有了较大发展。然而,大多数实证研究都只关注于单一的文体,或者对记叙文和非记叙文(主要是议论文)进行比较,而忽略了外语学习者在不同的非记叙文体(比如议论文和说明文)中的表现以及对比研究。此外,不同研究对写作句法复杂度测量指标的选取也各有侧重,导致不同研究结果的出现。  本研究通过比较学生英语议论文和说明文写作,考察体裁对中国大学英语学习者句法复杂度的
学位
在西方修辞学中,提喻作为与隐喻、转喻、反语相提并论的转义主格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显赫的地位。但现今提喻却备受冷落,或不被提及,或仅作为转喻的一个分支。“人格诉求”是亚里士多德提出的三大说服方式之一,为西方修辞学中的核心概念;然而,与“逻辑诉求”“情感诉求”相比,鲜有从辞格的功能视角对其进行的专项探索。本研究将提喻与“人格诉求”相联系,旨在通过分析《孟子》中突出的“君子”提喻来探究该提喻是否以及怎样实现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