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试图从语言理据的角度,以《白虎通义》和《释名》的声训材料为东汉声训的语料样本,对东汉声训的理据进行分类、归纳和评价。声训、理据和语源三者存在如下关系:了解语言理据是声训产生的根本动因和最终目的,声训是实现这一目的的工具,而推求语源则是实现这一目的的过程。本文通过对《白虎通义》和《释名》语言内因素与文化因素的考察,试图揭示东汉声训的理据。本文主要从以下五部分展开论述:第一章结合语词的音、形、义及内部形式归纳概括了《白虎通义》和《释名》声训的单纯词和合成词的词内理据,包括理据的音义形式、形义形式、语法和语义结构形式三个方面。第二章着重探讨了《白虎通义》和《释名》声训的文化理据,从事物特殊性征、礼俗文化和心理文化三个方面展开分析。研究声训的理据,基础是名实关系,即语言与天地万物的关系。文化理据是指语词和事物之间的联系,即名与实之间的联系动因。第三章分析了《白虎通义》和《释名》理据的相异性之原因及其表现。《白虎通义》的撰书宗旨是宣扬以“三纲六纪”为基础的社会伦理纲常,积极推进东汉儒学教化的实施。刘熙提出“名之于实,各有义类”,即事物命名都有其所以然,这是刘熙著《释名》的重要动机。由于二者撰书宗旨不同,使得二者的理据取向“貌合神离”,《释名》求源名实一致,《白虎通义》则以“求源”为名,行“宣教”之实。第四章以分析《白虎通义》的思想范畴为基础,从伦理学、社会学角度系统探讨其声训的“宣教”取向。《白虎通义》的声训目的在于“定名分”。其中诸多礼制人伦的声训材料不仅训释词义,而且还通过词义训释表明观点,并借此规范社会伦理,形成指导全社会的行为准则。第五章重点从语源学角度来研究《释名》的声训,从音义关系和形义关系两方面考察声训词和被释词的同源关系。《释名》声训目的在于“正名字”。《释名》是我国第一部主要以声训推求事物得名由来的训诂专著,语源研究是其核心内容。本文同时指出了《白虎通义》和《释名》中声训理据探索中存在的某些不足,但瑕不掩瑜,它们仍然是我们探究汉语语词理据的重要参考,并为我们深入探究语言文字理据提供了正确的方法和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