顺应论视角下商业广告语翻译的归化与异化研究

来源 :西安理工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chblueagl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全球经济一体化愈演愈烈,许多中国企业纷纷走出国门寻找更广阔的国际市场。好的广告语可以帮助商品生产者抢占市场,增强产品社会影响力,进而促进产品的销售,为企业带来丰厚的利润。因此,为了将产品成功的推向市场,广告商们对广告语精益求精,费尽心思让消费者对产品感兴趣,并最终产生购买的欲望。众所周知,英语已成为当今的世界通用语。生产者要想更好的抢占国际市场先机,创造出国际品牌,商业广告的翻译就显得十分必要。  “归化”和“异化"由美国翻译家韦努蒂(L.Venuti)提出,但是这两个概念在中西方都已经以不同的形式存在很久。回顾中西方的翻译史,可以分别找到两种策略的支持者。鉴于不同类型的语言文本有着不一样的交际目的,因此,在翻译时会侧重偏向于归化或是异化,也会产生不同的结果。目前,很多学者试图在两者之间做出选择,但苦于寻找一个合适的理论指导。1999年,维索尔伦,提出了顺应论,为语用学研究提供了一个综合的视角,同时也为翻译研究提供了指导。他把语言使用的过程看作是语言选择的过程,目的是为了在特定的感受力下适应当时的交际需要。商业广告语翻译不同于其他的文本翻译,它的特殊之处在于它是一种信息传递的载体但却区别于面对面的交流。它始终处于一种复杂的选择过程之中,要进行心理顺应,文化顺应等等。相应地,归化和异化也处于不断的顺应过程之中。  本文以维索尔伦的顺应论为基础,以商业广告语为语料,来探讨和解决归化与异化两种翻译策略的选择问题。通过广告翻译实例的分析得出,我们不能用好坏优劣来区别归化与异化。在特定的情境当中,为了顺应不同的翻译目的和不同的读者群体,译者会受到一些相关因素的影响,会根据情况来选择最适合的翻译策略。不管选择哪种翻译策略,只要做到了顺应那就是合理的。因此,在对商业广告语进行翻译时,译者从顺应论的角度出发,根据实际情况,选用最佳的翻译策略。
其他文献
规范,作为重要的社会、心理实体,指导并规定人们的社交行为,确保社交活动的成功。翻译,作为社交活动的一种形式,也有着自己的规范,而从事翻译活动的译者,其翻译行为也受到翻译规范的
珍妮特·温特森是英国当代文坛最出色但又最具争议性的作家之一。《橘子不是唯一的水果》是其处女作,自1985年问世起便广获赞誉,同年摘得英国“惠特布雷德最佳处女作奖”。这
介绍了利用双三次 Bézier曲面块对模具表面进行拟合的方法 ,对模具表面和变形体表面采用 Bézier曲面进行了统一的描述 .提出了在刚塑性有限元模拟中相应的变形体边界自由节
本研究以套句这种在德语文学和语言研究中被广泛关注的句式为研究对象,以德国作家海因里希·冯·克莱斯特(Heinrich von Kleist,1777-1811)的部分小说作品为语料,对套句自身
《论语》作为儒家的最具代表性的经典作品,两千多年以来对中国社会和文化,乃至全世界都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论语》已有的研究多涉及文本注释、英译研究、历史影响、应
语言具有社会性,它既是人类思维和交流的重要工具,也是社会文明的体现,反映语言使用者背后的社会文化特征。语言离不开社会,社会也无法在脱离语言的条件下维系和发展。语言和社会
模因论是一种基于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用来阐释人类文化进化规律的新理论。目前模因论在我国国内学术界主要应用于语言学及语言教学领域。在语言学领域,研究者运用模因论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