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戴维·洛奇的小说《小世界》中的崇生主义

来源 :湖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evendo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主要探讨崇生主义在戴维·洛奇小说《小世界》中的体现。所谓崇生主义是指对人类生存的肯定,对人类生命的维护和对生存和生命的景仰。源于原始巫文化的崇生主义精神是人类泛喜剧意识的体现。进入阶级社会后,原始巫文化虽经理性精神的扬弃和改造,但其核心却保留下来,渗透在社会意识形态的各层面。笔者将从喜剧理论、神话原型理论和巴赫金的狂欢化理论三个方面对戴维·洛奇小说《小世界》的崇生主义精神进行分析和解读。 《小世界》是一部讽刺喜剧,喜剧是人类表现生之快乐的艺术自觉。文章首先从喜剧角度出发,探讨《小世界》中的崇生主义。本文根据霍兰德归纳的喜剧性仪礼三种基本原型——生死原型,宴庆原型,婚姻原型,探察《小世界》的喜剧内容中反映出来的崇生,乐生,重生的精神。其次探察喜剧结构,生机-危机-生机的对立循环的喜剧结构模式本身就是崇生主义精神的体现。最后,喜剧通常被认为具有宣泄、超越和社会纠正三大功能。于内,《小世界》辩证地肯定生命的鲜活的一面,能动地否定、克服、纠正或超越生命的卑贱的、丑的、恶的一面;于外,《小世界》注重人类社会生存的外部秩序和伦理道德的建设,进一步论证《小世界》中的崇生主义精神。小说副标题《学术罗曼司》指明“追寻”既是小说的主题也是小说的框架,它糅合了亚瑟王传奇(圣杯传奇)、古典亚历山大传奇与文艺复兴时期史诗传奇,小说主要围绕两条平行的“圣杯”追寻线索展开。文本第二部分从神话原型理论着手,探究圣杯原型——死与再生原型——折射出的生殖意象、荒芜与拯救。圣杯失而复得的“追寻”主题是对土地丰产、人丁兴旺的希望的表达,是生命和精神的复苏,给我们带来扑面而来的生命感。在巴赫金的狂欢化理论中,《小世界》呈现出求生、益生、崇生的生命色彩。《小世界》就是生命的力量不断渴望克服和战胜精神死亡的叙事。狂欢化的叙事把一切高级的、精神性的、理想的和抽象的东西转移到绝对地形学物质-肉体层面、大地和身体下部的层面。这种降格化、贬低化、世俗化,既是埋葬,又是播种;置于死地,就是为了更好地重新生育。贬低化为新的诞生掘开肉体的坟墓,因此它不仅具有毁灭、否定的意义,而且也具有肯定、再生的意义,其本质是对生命和生存的一种乐观的希冀、精神的期盼。
其他文献
精神分析批评一直是二十世纪以来最重要,影响最大的文学批评流派之一。弗洛伊德理论的出现,在心理分析学上产生了轰动的效果,并且长时间都确立了不可动摇的地位。作为现代人,
中国古典诗歌语言凝练,内涵丰富,具有鲜明的文化特点,其意象更具独特的艺术魅力。意象是中国古典诗歌的灵魂,译者对诗歌意象的认知及其程度直接影响其在翻译过程中对意象的解码和
本篇论文采用Laufer&Hulstiin提出的投入量假设对国内非英语专业中等语言水平的学生进行了一项实证性研究,其目的在于调查投入量相同或不同的阅读任务对中国非英语专业学生二
“翻译即叛逆”这句意大利名言一针见血地表达了翻译的尴尬境地。可以说翻译是一项品尝遗憾的事业。.由于语言隔阂、历史迥异,以及语言美学生成机制方面也存在巨大差异,译者往往
随着中外文化交流不断的加强,越来越多的国外影视作品出现在中国的荧幕上,一个新的翻译领域——影视翻译也就应运而生了。然而,由于种种历史和现实条件的限制,中国的影视翻译理论
意识形态对翻译的影响由来已久,但对这个问题的深入研究却也只是近些年来的事,而且非常有限。传统的翻译研究注重文本对比和翻译标准的厘定和遵守,偏重研究语言转换过程中意义的
《勿失良辰》是索尔·贝娄的一部中篇小说,同他的其它几部长篇小说相比,评论界对其关注得较少。本文着眼于犹太文化和美国文化的双重语境,通过对小说民族性以及世界性的分析,揭示
《红楼梦》自问世两个多世纪以来,对它的研究涉及到方方面面,其中自然包括对小说第五回出现的判词的研究。目前具有权威性的有两个完整的英译本,一是杨宪益夫妇的A Dream of Red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日本新感觉派文学经以中国“新感觉派”同人为代表的译者的热情译介而越界中国,并对中国现代文学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本文主要采用比较文学传播研究的方法,从译
人们认为主位模式有助于提高篇章连贯进而提高写作质量,但对此的研究多为启发式的和探索分析性的,极少统计数据可作依据。本研究力图通过定量研究考察中国不同英语水平学生英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