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近年来,老年人群多项慢性疾病共存现象频发,这不仅使老年人的身体长期承受疾病的侵扰,更易诱发出老人的焦虑、悲观、消极等负面情绪。本研究基于理性情绪疗法和社会支持理论,探索老年慢性病患者情绪管理意识和能力提升的路径,通过小组工作的介入满足老年慢性病患者情绪管理需求的目标。首先,依托江西省南昌市沙井街道实习机构资源,于2021年10-11月历时1个多月,对沙井街道X社区和社工机构的工作人员进行访谈,通过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老年人群多项慢性疾病共存现象频发,这不仅使老年人的身体长期承受疾病的侵扰,更易诱发出老人的焦虑、悲观、消极等负面情绪。本研究基于理性情绪疗法和社会支持理论,探索老年慢性病患者情绪管理意识和能力提升的路径,通过小组工作的介入满足老年慢性病患者情绪管理需求的目标。首先,依托江西省南昌市沙井街道实习机构资源,于2021年10-11月历时1个多月,对沙井街道X社区和社工机构的工作人员进行访谈,通过观察和访谈收集该社区213名老年慢性病患者的基本情况和情绪需求现状;其次,分析和总结出X社区老年慢性病患者的情绪共性需求;随后,依据前期收集的材料筛选出9名符合条件的老年慢性病患者组成情绪管理小组,对其进行半结构式访谈了解其深层情绪需求,基于分析结果制定小组计划书,从情绪认知、情绪表达和情绪调节三个方面介入老年慢性病患者的情绪管理,力图增强老人对情绪的认知,合理表达情绪,提升自我情绪管理能力;最后,基于小组中的过程评估和结果评估来考察情绪管理小组的介入成效。根据情绪管理小组的研究过程发现:第一,老年慢性病患者的精神和情绪管理需求迫切需要得到重视。第二,小组工作介入有助于推动老年慢性病患者的社会融入。第三,小组工作在介入老年慢性病患者的情绪管理问题上成效显著。据小组介入实践和后期讨论分析,未来在提升老年慢性病患者情绪管理意识和能力方面,还需要社会工作者从以下方面加强努力:第一,建立个体-社会统筹管理机制,促进个体和社会双向发力,更好的为老年慢性病患者提供相应服务。第二,整合组内资源,促进组内人际资源的交叉流通,更好的帮助老年慢性病患者实现社会融入。第三,在组内发展小组领袖,发挥小组领袖的组织带头作用,在小组结束后持续为小组内部输送动力和链接资源,保障小组介入的深入性和持续性。
其他文献
农村留守儿童是我国社会转型期间出现的一个特殊群体。通过对G镇调查发现,当地绝大多数年轻人都选择外出务工,导致留守儿童问题比较严重。他们长期无法得到来自父母的关注与呵护,且临时监护人难以满足儿童的情感需求,学校以及当地政府部门没有对留守儿童问题引起足够的重视,从而导致了农村留守儿童都普遍存在着情感淡漠、情感压抑、情感低落、情感孤独等表现。情感上的缺失会对留守儿童造成厌学、心理发育异常、认知与行为偏差
癌症一直是危害人类生命健康的重大疾病,它不仅会让患者在身体上承受痛苦与折磨,也会让患者在精神上承担巨大压力。随着医疗技术的进步,癌症的治疗手段在不断更迭。为控制癌细胞的增长与转移、提高癌症患者五年生存率、减轻患者的痛苦,包括化疗、放疗、靶向疗法和免疫疗法逐步被综合性地应用到癌症的诊疗过程中。不可否认,综合性的医学诊疗方式确实在现有的技术层面上最大程度地减轻了癌症患者在身体上的痛苦,但容易让人忽略的
社会工作专业关系的好坏将直接影响服务的成效,因此专业关系一直备受我国学者与实务工作者的关注。但在我国实务情景中,因为西方与我国社会工作实务情景存在巨大差异,盲目照搬西方社会工作方法和理论势必造成“水土不服”,所以专业关系的建立、维系、结束时常面临着诸多困境。在西方这样一个“团体格局”社会中,社会工作有着制度信任的帮助,社工可以通过服务契约获得服务对象的信任,之后专业关系的维系、结束也是自然而然的。
老龄化是经济、社会、科技发展的产物,也是今后较长一段时期我国的基本国情。人口老龄化对经济运行、社会建设、文化建设都具有深远影响,对普通民众而言,最常见的就是养老压力增大。为使老年人的生活质量不断提升,政府购买为老专业服务,在服务过程中,整合资源是保障服务内容的关键。但社工如何链接服务商资源,使资源能够真正发挥其价值,是保障服务质量的重要环节。本研究以D社区为老服务资源整合项目为例,运用资产建设理论
在中国医务社会工作职业化初始阶段,社会工作与医院建立充分的信任关系,是至关重要的一个环节。尽管在一些发达地区医务社会工作得到长足的发展,但是缺乏信任仍然是我国医务社会工作发展的重要挑战,其中嵌入客体(医务人员、行政人员、患者)的信任对嵌入主体(社会工作)的影响举足轻重。基于此,要想在医院场域中寻求医务社会工作的职业化发展,获得嵌入客体的专业信任,必须发挥社会工作专业价值与作用,联动关系信任与制度信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类社会活动的增加,我国环境逐渐恶化,环境问题开始被社会所关注。国家出台各项政策,加大环境治理的力度。垃圾治理作为环境治理的重要部分,迅速成为治理的重点。多地出台关于垃圾分类工作的实施方案,垃圾分类开始走进城市社区。但是,由于各种原因,垃圾分类在推行的过程中出现了许多问题。尤其是,处于城市边缘的“村改居”社区,由于长期接受乡土文化的影响,居民没有形成垃圾分类的惯习。而且居民在场域和
世界银行的数据表明,我国女性的劳动参与率下降趋势明显,越来越多的女性退出就业市场回归家庭生活。尽管回归家庭给女性带来大量负面问题,然而为什么还是有越来越多的女性选择放弃劳动参与选择回归家庭呢?基于这一困惑,本研究主要采用结构化理论视角,运用质性研究的方法,以全职主妇为访谈对象,深入探究“作为个体行动者的女性,在受到结构要素作用的情况下如何发挥主体能动性,利用、应对、塑造结构要素”这一核心问题,从而
政策变迁过程一直是公共政策领域备受关注的研究热点,政策议题如何进入议程、政治精英注意力何时分散、政策均衡和短期间断如何得以产生等问题,是研究政策演化机制的重要切入点。在走出以林德布洛姆为代表的渐进主义学派的局限性下,基于有限理性的假设,间断—平衡理论通过分析政策议定场所、政策图景、正反馈、负反馈机制等要素,致力于解释美国政策变迁过程中长期均衡、短期突变的现象,同时,间断—平衡理论也为研究我国诸多政
党的十九大以来,反腐工作取得了巨大的成效,但反腐形势仍然严峻复杂,各级党委和政府不断探索反腐新方式,谋求反腐新发展,直接推动各级党政机关采用大数据等反腐技术,实现腐败治理效果的提升。赵乐际在十九届中央纪委二次全会工作报告中指出,反腐败“要在增强改革创新能力上下功夫,充分运用互联网技术和信息化手段”。从中央纪委监察部推出的“官方网站+手机客户端+微信公众号”整体布局开始,党的各级纪律检查机关及相关部
政策不作为现象在公共政策实践中大量存在,然而,政策科学研究领域热衷于对政策过程与政策活动的研究,对政策不作为研究甚少,因而有必要研究、分析评估政策不作为现象。本文将政策不作为置于政策科学的研究议程中进行分析,首先,简要考察了政策不作为的研究缘起及发展现状,提炼并总结出政策不作为的价值内涵;其次,依据政策行为者的意愿性和能动性的强弱构建了“意愿-能动”模型以作政策不作为研究的解释框架,将政策不作为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