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lienation and Salvation--A Study of John Cheever's The Wapshot Chronicle from the Perspective

来源 :安徽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thsl7612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美国当代文学史上,约翰·契弗的文学成果主要体现在短篇小说的创作上,因此,评论界则将精力放在他的短篇小说的研究上,甚至赋予他“美国郊区的契科夫”的美誉。除此之外,契弗还著有五部长篇小说,相比而言,他的这五部长篇小说一直处于被冷落的状态,但是凭借他那如椽大笔在这些长篇小说中所构建的独特的世界,也使得它们颇具研究价值和意义。因为约翰·契弗以其深邃的洞察力和精确锋利的语言,深刻解剖了都市郊区斯文,虚伪的社会生活表面下,人与人之间的冷漠和隔阂。
   鉴于此,本文独辟蹊径,在现有资料基础之上,在存在主义以理论框架的支撑下,深入探讨约翰·契弗的第一部长篇小说《瓦普肖特的编年史》。本文是目前国内首次对约翰·契弗的第一部长篇小说《瓦普肖特的编年史》作存在主义理论视域下的具体探析,展现了契弗对战后人们的生存困境的关注并提供积极的探索和救赎的方法。在存在主义的框架下,“异化”是个不可无视的议题,所以论文聚焦于《瓦普肖特的编年史》中的一男性人物利敦的被“异化”困境,进而帮助我们理解战后在现实境况的桎梏之下,人们是如何解决自己的生存窘境。具体来说,本文的论述首先结合契弗个人的经历和理解,来揭示出映射在利敦身上的被异化,被疏远的矛盾根源;其次,笔者进一步追寻被异化这一困境在主人翁身上都有些怎样的外在体现;最后,随着被异化困境的层层揭秘来深挖利敦是如何进行选择,从而达到最终的救赎。
   论文由五个章节组成,首末分别为概述和总结。第二章主要介绍存在主义视域下“异化”的内涵进而追溯契弗作品中对这一因素的关注以及其作品中所折射的其他的一些存在主义特质。三四章为本文的主体部分,借助存在主义这一理论支撑,以文本梳理和分析为主,充分论述《瓦普肖特的编年史》中利敦的被异化困境,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帮助我们理解契弗在创造此篇小说时所持有的社会观。
其他文献
期刊
期刊
期刊
期刊
功能派翻译理论出现于20世纪70年代的德国。弗米尔的目的论(Skopostheorie)是其核心理论。目的论首先对翻译进行重新定义,认为翻译是有着明确目的和意图、以原文文本为基础的跨文化交际活动。根据目的论,翻译活动所遵循的首要原则不再是“对等”而是“目的原则”。目的原则影响翻译整个过程,包括对原文内容的取舍,翻译方法的选择,译本最后呈现的状态以及评价译文好坏的标准。功能翻译理论的出现给翻译界带来
移情的概念起源于德国美学,意为“情感渗透”,现已超越美学领域,成为心理学、心理治疗学、语言学等领域的研究课题。自从日本语言学家库诺将移情概念引入语言学的研究领域之后,语言学家纷纷从不同的角度对语言交际中的移情策略进行探讨和研究。  本文选取系统功能语言学的人际功能作为移情策略研究的切入点,试图结合移情传递的人际意义来探讨语言使用的移情策略问题。从其实现形式上来看,移情表现为从语言的潜式系统中进行的
学位
夏洛特·帕金斯·吉尔曼(1860-1935)是19与20世纪之交美国最知名的女权主义者之一,也是杰出的作家和社会主义者。她的短篇小说《黄墙纸》和乌托邦小说《她乡》是女权主义思潮的代表作。  这两部作品从不同角度表现了父权社会下的女性觉醒和斗争。在《黄墙纸》(1895)中,吉尔曼解构了一个迫害女性的父权社会-他乡。叙述者想要逃离父权制,她最终自由了,却付出了沉重的代价-疯癫。在《她乡》(1935)中
学位
本篇论文是国内学界首次对约翰·厄普代克(1932-2009)的《兔子,跑吧》和汤亭亭(1940-)的《孙行者》两部作品的主人公进行对比分析的探讨。本文选取了二十世纪五、六时年代这一美国文学史上重要历史时期的两部重要文学作品作为研究对象,将两部小说置于成长小说的文学范畴内进行比较。通过对比分析两位主人公哈利和惠特曼·阿新相同或不同的成长道路,进而揭示厄普代克和汤亭亭对五六十年代美国社会问题的认知与探
期刊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