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及目的:慢性前列腺炎(chronic prostatitis, CP)为泌尿外科门诊最常见的疾病之一,根据NIH分类,III型前列腺炎即慢性前列腺炎/慢性骨盆疼痛综合征(chronic prostatitis/chronic pelvic pain syndrome, CP/CPPS)最为常见,排尿异常是CP/CPPS主要的临床症状,其产生机理尚不十分清楚,治疗较为困难,复发率高。近年来研究发现,内脏痛除了内脏躯体牵涉痛外,还有另外一重要特点,即一个病变内脏器官的疼痛继发性引起一个相邻的正常器官痛觉敏化,进而导致后者的功能异常。目前,国外学术界倾向于使用cross-organ sensitization,国内尚无统一译名,暂译为跨器官痛觉致敏。有学者认为前列腺-膀胱反射可能与CP/CPPS患者的排尿症状有关,具体通路有待深入研究。前期工作发现大鼠腰骶段的背根神经节神经元细胞有分支同时投射到前列腺和会阴部和盆底肌。本课题在此基础上,探讨慢性前列腺炎性刺激对前列腺与膀胱感觉传入会聚的影响以及对膀胱功能影响,并观察α受体阻滞剂治疗CP/CPPS的远期疗效,以期初步阐明慢性前列腺炎膀胱功能异常的神经机理并为治疗提供新的思路。方法:1.第一部分观察慢性前列腺炎性刺激对膀胱功能的影响,通过制作大鼠慢性前列腺炎模型,在清醒状态下行膀胱充盈测压,研究其对膀胱功能的影响。2.第二部分观察慢性前列腺炎性刺激对前列腺和膀胱感觉传入的影响,通过制作大鼠前列腺炎模型,采用荧光逆向双标技术观察双标细胞的变化;通过FQ-RT PCR(实时荧光定量RT PCR)和Western-blot检测腰骶段DRG神经细胞瞬时感受器电位香草酸受体1(transient receptor potential vanilloid-1,TRPV1)和神经生长因子(nerve growth factor, NGF)表达的变化。3.第三部分观察α受体阻滞剂对慢性前列腺炎/慢性骨盆疼痛综合征患者的远期疗效,即坦索罗辛6个月的疗程和2年的随访,通过CPSI、IIEF、最大尿流率、残余尿评价其疗效。结果:1. CFA注射前列腺7d后,大体观察见前列腺体积略增大,HE染色见腺泡内较多渗出物,间质大量淋巴细胞浸润,血管充血,说明前列腺注射后形成了慢性炎症。CFA注射前列腺14d后,前列腺炎症明显减轻,腺泡内渗出物明显减少,间质淋巴细胞浸润减少。膀胱底及三角区均未见明显炎性改变。生理盐水组和假手术组前列腺与膀胱HE染色均无炎性表现。2.CFA前列腺注射2周后,充盈性膀胱测压显示膀胱基础压和排尿前压较刺激前增加(P<0.05),膀胱容量降低(P<0.05),最大排尿压降低(P<0.01),残余尿无显著差异(P>0.05)。对照组和假手术组前列腺刺激前后,各检测指标均无显著变化(P>0.05)。实验组和对照组、假手术组比较,刺激前各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刺激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前列腺与膀胱传入神经主要在L1-L2和L6-S1 DRG会聚,双标细胞所占比例7.5%至14%。双标细胞平均面积688±60μm2,小细胞(面积200-600μm2)和中细胞(面积600-1200μm2)在双标细胞中的比例分别为46.7%和36.7%。前列腺慢性炎性刺激对双标细胞数量没有影响(P>0.05),但膀胱去神经后标记膀胱细胞和双标细胞均显著减少(P<0.05),标记阳性前列腺细胞减少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4.实验组慢性前列腺炎大鼠L6-S1节段DRG的TRPV1和NGF表达在7d和14d高于生理盐水对照组、假手术组和0d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TRPV1表达在7d和14d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NGF表达14d低于7d(P<0.05)。5.坦索罗辛治疗慢性前列腺炎/慢性骨盆疼痛综合征研究,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治疗6个月后CPSI总分分别下降7.5±1.9和4.0±2.3(P<0.01)。停药后,疗效逐渐下降,随访2年CPSI总分分别下降3.0±1.3和1.9±0.9(P>0.05)。IIIA和IIIB型之间无差异,在研究过程中,最大尿流率,残余尿,IIEF评分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1.慢性前列腺炎性刺激可以引起膀胱功能改变,即前列腺炎可导致前列腺-膀胱跨器官痛觉致敏,与排尿异常的发生有关。2.前列腺-膀胱跨器官痛觉致敏发生的解剖基础是前列腺与膀胱感觉传入在腰骶段背根神经节会聚。3.腰骶段DRG神经元的TRPV1和NGF的高表达是前列腺-膀胱跨器官痛觉致敏产生的重要环节。4.坦索罗辛治疗慢性前列腺炎/慢性骨盆疼痛综合征有一定疗效,但远期疗效欠佳。其原因可能为α受体阻滞剂不能阻断前列腺炎导致的前列腺-膀胱跨器官痛觉致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