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理性设计ω-转氨酶用于高效制备L-2-氨基丁酸的研究

来源 :湖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amchendehu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L-2-氨基丁酸(L-ABA)是一种非天然手性氨基酸,作为一种重要的化工原料和药物中间体,L-2-氨基丁酸被广泛用于化学品和药物的合成,如抗癫痫药物左乙拉西坦和布瓦西坦、抗结核药物乙胺丁醇等,L-2-氨基丁酸生产方法包括化学合成法和生物合成法,化学合成法价格高昂同时容易造成环境污染,不利于工业应用,相比之下,生物合成法绿色无污染,更适合L-2-氨基丁酸的绿色合成。L-苏氨酸脱氨酶(TD,EC 4.2.1.6)及ω-转氨酶组成的双酶系统是目前制备L-2-氨基丁酸最常用的生物合成方法之一,该反应的底物是价格低廉的L-苏氨酸(L-Thr)及异丙胺,反应的副产物丙酮易挥发,有利于反应的正向进行和L-2-氨基丁酸的纯化,然而,ω-转氨酶仍然是该级联反应的限速步骤,对ω-转氨酶进行酶分子改造以提升其酶活是一种热门的解决方案。本研究基于半理性设计将α-丁酮酸与苍白杆菌来源的ω-转氨酶(简称OATA,PDB:5GHF)进行分子对接,在α-丁酮酸与活性位点5(?)范围内,选出了六个氨基酸位点进行饱和突变,分别为Y20、L57、W58、G229、A230和M419,共构建114个单点突变。通过薄层层析初筛及高效液相色谱复筛,得到活性明显提升的突变位点,L57A、L57C、A230S和M419I,活性分别提高了1.6倍、2.7倍、1.7倍及2.7倍。接着将活性提高的单点突变进行组合突变,获得的双点突变L57C/M419I活性提高了3.2倍。与野生型中α-丁酮酸的对接模型相比,突变体活性部位α-丁酮酸结合的改变导致底物羰基碳与PMP之间的距离从4.420(?)显著减小到3.455(?),这可能是催化活性提高的原因之一。分子动力学模拟结果表明,在底物接近活性位点的过程中,I419和底物之间的疏水作用被破坏,C57和α-丁酮酸之间形成氢键,导致底物的羰基碳向PMP转移。底物与突变体活性位点之间的可及性和稳定性的提高可能导致kcat的提高。同时本研究将活性最高的双点突变体与L-苏氨酸脱氨酶进行联用,制备L-2-氨基丁酸,在50 m L反应体系中,300 m M的苏氨酸底物,10 h的转化率为94.09%,最终纯度为75.16%,而野生型转化率为70%。ω-转氨酶双突变体L57C/M419I比野生型具有更高的催化效率,同时不改变产物的构型,在一锅法制备L-2-氨基丁酸的过程中催化效率及转化率的提高可以降低后期L-2-氨基丁酸的纯化成本,有助于工业化应用。
其他文献
随着生态位理论、计算机科学、统计学模型等科学的发展,有效地结合各类环境变量预测物种在地理空间上的分布成为了可能,各种各样的物种分布(生态位)模型的应用而生,在农业生态等领域研究当中应用也越来越广泛,它们常被用来模拟物种生态位与环境间的相互关系。本文基于增长极理论,依靠核心特色产业带动区域的发展,进而辐射带动更大区域的特色农业产业布局,逐步形成融合格局,力图为农民增收创收的聚力发展,同时对物种资源生
捕食是驱动猎物形态和行为防御演化的强大自然选择压力。为了逃避捕食者的捕食,圆网蛛也演化出了多种防御策略。到目前为止,几乎所有的金蛛属蜘蛛都用显眼的白色、并能反射紫外光的蛛丝来装饰它们的圆网,这种蛛丝装饰物简称装饰带。自从装饰带在一个多世纪以前被首次发现并描述以来,生物学家就对它们的功能赋予了极大的兴趣,因此提出了多个有关蛛丝饰带功能的假说。其中的一个很重要的功能是金蛛的蛛丝装饰带是用来防御捕食者捕
植食性昆虫与寄主植物存在长期的协同进化,植物病毒的出现给二者带来更为复杂的影响。研究表明,植物病毒可以影响植食性昆虫取食行为。杀虫剂是目前最有效的防治植食性害虫的措施,但杀虫剂往往存在特异性低以及环境污染等问题,选择低毒环保的杀虫剂控制害虫及其所携带病毒的传播就显得十分重要。烟粉虱Bemisia tabaci(Gennadius)是一种世界性分布的入侵害虫,通过其口针在植物体内进行刺探取食,为害6
随着卫星遥感技术的发展,各类星载传感器已能为地理国情监测、农情监测、安全预警、定位导航等行业和大众应用提供充分的数据支撑。其中,光学遥感卫星数据由于其具有时空分辨率高、地表覆盖信息丰富的特点,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应用需求日益提升。然而,光学遥感传感器在采集影像数据时受大气中云层影响,存在地物信息被遮挡的情况,致使光学遥感影像数据质量降低,从而影响数据的行业化应用。因此,研究光学遥感影像中存在的云
脂肪酶具有广泛的底物选择性,以及底物特异性,它可以在温和的条件下反应,耐有机溶剂,而且不会产生过多的副反应,在工业上得到了广泛的运用。但是游离的脂肪酶使用成本高,不易回收,并且酶在生产纯化中也较为复杂。将酶展示在细胞表面的技术很好的解决了这一个问题,展示在细胞表面的酶不需过多的纯化步骤且容易回收利用,而酵母细胞的个体大,展示酶的数量也会相应增多。来源于大肠杆菌的小肽CL7是大肠杆菌素E7(CE7)
中药新药研发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多学科的知识和技术方法,并以产业化生产和临床应用为最终目的。自1985年我国施行新的药品注册审评办法以来,我国新药研发及其注册管理经历了30余年的发展过程,也取得了显著的成效。近年来,国家对中药新药研发给予高度重视,预示了新的发展时期的到来。中药新药研发有其自身的特点,应遵循自身的客观规律。基于多年新药研发实践,以中医理论为依据,以"有效性"为核心,以物质为载体,以
细胞自噬是生物进化中高度保守降解系统,广泛存在于哺乳动物细胞、植物细胞和酵母细胞中。细胞自噬是细胞维持稳态的重要途径,与细胞其它生命活动存在着复杂而紧密的联系。细胞可以通过多种途径调控自噬水平,包括信号通路调节、翻译后修饰调控和转录调控。其中,在转录水平上调控自噬研究较少。近年来研究证明,表观遗传修饰调控细胞自噬相关基因表达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自噬调控途径。组蛋白修饰作为一种重要的表观遗传修饰类型,其
群落构建机制是生物地理学和生态学领域的核心议题之一,其研究可为全球及区域物种多样性的保护提供重要参考,对生物多样性保育和可持续利用具有重要意义。尽管有大量关于植物构建机制的研究,并发现生态位理论(环境筛选作用)和中性理论(扩散限制作用)能较好地解释植物群落构建机制,但这些研究主要集中在陆生植物群落,而湿地植物群落的相关研究相对较少,且从陆生生态系统得出理论是否适用于湿地生态系统仍存在争议。本研究以
泥炭藓因具有较高的商业价值而被大量开采,加之全球气候变暖,特别是夏季伏旱气候的影响,泥炭藓湿地遭受干旱胁迫,导致亚热带山地泥炭藓湿地遭到严重破坏,人工种植泥炭藓以恢复泥炭藓湿地及加速泥炭藓繁殖成为可供选择的途径。目前植物生长调节剂对亚热带山地泥炭藓湿地的优势物种—大泥炭藓(Sphagnum palustre L.)生长影响的研究仍少有报道。本研究以亚热带山地大泥炭藓(Sphagnum palust
Argonaute(Ago)蛋白质是一种可编程核酸酶,广泛分布于真核生物和原核生物。真核生物Ago蛋白质在RNA干扰途径中起关键作用,能够在小RNA或者小DNA的引导下识别甚至切割与之互补的RNA。原核生物Ago蛋白质可能参与宿主防御和DNA复制,偏爱在小DNA的引导下切割与之互补的DNA。Ago蛋白质已经在核酸检测和遗传操作等方面得以应用,为了进一步拓展基于Ago蛋白质的核酸操作工具,我们通过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