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译者主体性问题,或隐或显,贯穿中西译论。上世纪90年代,译者主体性研究伴随翻译研究文化学派的勃兴而备受青睐。然好景不长,新世纪的译者主体性研究明显进入沉寂期。鉴于此,本文拟借用认知语言学研究中的体验哲学相关理论加以分析,指出传统译论和文化学派未能真正确立译者主体性的原因在于忽视了译者身体内部的情感与体验,以期将译者还原为“身”“心”健全的主体。
本文合六章。
第一章是全文的引言部分,概述了译者主体性研究处于沉寂期这一现状,提出重返哲学领域对该问题重新展开研究的必要。
第二章回顾了哲学领域内主体性研究所必然涉及的狭义主客体、主体性、主体能动性与受动性的矛盾及认识的身体中介等核心概念,为体验哲学的引入扫清理论障碍。同时回顾了国内译者主体性研究己取得的成果。
第三章以wilss的译论为例,分析了传统译论译者研究对理性的片面追求导致对译者体验的忽视。指出传统译论,尤其是翻译科学派在实践方面积累了大量成果和经验。但受工具理性的影响,传统译论无视译者身体体验的缺陷使其将译者看作理性和透明的抽象主体,片面追求翻译的完美主义,译者主体性因而受到遮蔽。
第四章以图里为例探讨了文化学派视译者为译语文化载体的译者社会学研究对译者内部情感与身体体验的忽视。文化学派将研究重心从原文转向译文,从作者转向译者,从具体翻译过程转向文本的接受。这一转变把译者从字句对等的机械操作中解放出来,在一定程度上释放了译者主体性。但是文化学派矫枉过正,把译者视作文化语境因素的附庸。译者患上失语症,其身体体验和情感因素化为虚无,译者主体性研究也被转化成译者社会学研究。
第五章鉴于以往研究忽视译者身体体验的情况,以体验哲学强调身体在场的语言体验观和语言人文性分析了译者主体性的发挥。体验哲学对传统理性概念的挑战和对主体身体体验的强调对译者主体性研究有重大意义。借助其认识方式,论述了翻译的不确定性和完美主义的谬误,赋予译者情感等身体体验在翻译中的合法地位,并进一步指出译文是基于译者身体体验的对等。以体验哲学考察译者研究,既克服了传统译论中忽视译者真实在场的做法,又弥补了文化派视译者为译语文化语境载体的译者社会学研究,对译者在翻译过程中的作用及译文效果的研究将具有启发意义。
第六章结语再次重申了译者身体的在场性和译者体验对译者主体性发挥的意义,总结了本文的贡献与不足,并指出今后可能的努力方向。